


把他们凝聚起来的,是全情投入地观影。
没有手机闪光,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处理工作。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电影有关。
让他们"发疯"的,总是那些令人心潮澎湃、同频共振的时刻。
西部片,刺激的马车打戏赢得一片叫好。
吻戏被删,观众嘘声连连,一致鄙弃。
看卓别林喜剧,连抓小偷的警察都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更多的,会心一笑的微妙。
情绪,随着电影情节的一波三折而起伏。
动作,跟随电影的冲突反转而手舞足蹈。
当影院老板在电影片头和观众吆喝问好时,哪怕是看不懂字幕的文盲观众,也会让他"闭嘴,好好看电影。"
在Sir看,电影院从不是一个压抑的地方。
可它的频率和共振又与现实中有着微妙差异——黑暗中所有的吵闹、欢笑、啜泣,更像是一种对白天里所有言不由衷的集体对抗。
相比之前,我们影院硬件整体是在进步的。
设备在升级——4K、巨幕、杜比音效、环绕立体声应有尽有;
环境在改善——影院命令禁烟、映前会有提醒禁止屏摄的宣传贴片……
然而。
当面临着现实巨大的不确定性,观众自己都已经分不出更多的精力,去呵护我们那片破败的精神世界。
04
讲个地狱笑话。
在名导们给电影院的三分钟情书中,Sir偏爱拉斯·冯·提尔的一封"血书"。
电影院里,大家西装革履、正襟危坐。
坐在"拉斯疯"旁边的男士估计有点无聊,躁动不已:一会扣扣这摸摸那儿,一会嘴里发出"啧、欸、啊"的响声。
接着,他的魔手伸向旁边的"拉斯疯"。
反复炫耀:我是个成功的商人,我出身卑微全靠自己……"拉斯疯"的小嘴欲言又止,双臂频频环抱。
怒气值积攒40%。
男子继续炫耀:现在我有八辆车,每周换一辆,老子是做皮革产业的家大业大……
堵耳朵都堵不住他的声音,怒气值积攒80%。
没想到男子还不死心:兄弟,你是做啥的呀?
怒气值蓄力120%。
答曰:老子是杀人的!
一下又一下,血溅三尺,在场观众有惊讶却没有惊呼。
很快,又恢复到了观影中。
大快人心?
以暴制暴当然不可取,可影片里的戏谑,正在渐渐入侵现实。
在购票环节都网络化、爆米花饮料可外带的当下。
观影氛围营造的观影体验,是影院所剩不多的核心竞争力。
当你在烈日骄阳下,花费时间精力走进那个幽秘封闭的盒子时。
作为彼此平等的观众,在影院要遵循的规则核心只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