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扰其他观众观影。
为什么影迷尤其注重观影秩序?
Sir不认为这是矫情。
我们总在急迫地追问,电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剧情爽不爽,反转多不多,特效好不好……
却很少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想在电影里获得什么?
第六季《圆桌派》第一期,周轶君讲述了她在莎士比亚伦敦环球剧场的观剧经历。
半露天剧场,人们有坐有站。
雾都伦敦天气多变,时不时下雨,但没人打伞。
不是"秉持着观剧信仰"的矫情,是因为要打伞,就会挡到后面的人。
如果你没有带雨披,要么离开,要么站在那儿淋雨。
晕倒,也是常态。
旁边的救护队随时待命,准备为伤者服务。
全程很安静,没有人会多看一眼。
因为他们知道——
戏剧在此刻,是创作者、表演者、观看者共创的时空艺术。
他们聚精会神,因为哪怕一秒抽离都可能错过演员脸上闪过的情绪,他们互不打扰,因为不愿打断内心与戏剧同频起伏的美妙思绪,这对别人也一样。
Sir认为电影也一样。
前排手机屏幕亮一次,意味着银幕光影的表现就少一分;
接电话的声音多持续一秒,体会台词余味的空间就小一点;
椅背被踢一次,跟随剧情而起的微妙情绪就被打断一次……
Sir最后想再次提起今年那部文艺黑马。
导演李睿珺的《隐入尘烟》。
目前票房已经破2000万,这是谁也不曾预测到的"奇迹"。
为什么?
若仅是粗略拉一遍剧情,漫不经心地看看故事,这不过是一对农民夫妇的普通日常,寡淡如水。
可如果置于大银幕安静地品味。
你会发现在平平无奇的叙事背后——
这里的土地有生命,随时间流逝,庄稼在一年四季的状态悄然改变;
这里的光有情感,用纸箱孵小鸡,光透过纸箱的洞打在土墙上形成爱心的形状,暧昧而鲜活;
这里的水会变戏法,睡着时是冰,苏醒后是水,灌入田地孕育生命后,又再次排泄回到土地……
正因为捕捉到这些细节,电影里所有幽微的表达才能通过观众的解读、共情、传播,发酵出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的高口碑。
导演孕育了影像。
而观众,则延展着它的生命。
尽管许多发生在电影院里的奇葩事,让我们恼怒。
可Sir始终记得一段对话。
那是在深夜电梯里,一对年轻夫妇向朋友抱怨:
有孩子之后,已经很久没出来看过电影了。
还没等朋友安慰。
接着又补一句:
见缝插针呗,趁孩子睡着了赶快出来看,不然没机会了。
Sir表面没搭话,心里却默默笑了。
归根结底。
我们保护电影,并不因为它多么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不过是在保护自己。
那个拥有更多可能性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西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