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频上热搜。
内容却一次比一次离谱。
经济。
「建议农民在城中买房住,开车过去种地」
「建议开私家车拉活,将闲置房屋出租来解决低收入问题」
就业。
「可以给 00 后增加工作强度」
「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
婚恋。
「建议对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进行适当性惩罚」
「每一代 20 岁的女孩嫁给 40 岁的男人来达成曲线买房」
每一条建议,都精准地踩在雷点之上。
其中不乏自相矛盾的结论。
排列在热搜上滑稽非常。
专家似乎已经深谙如何用一句话成功激怒大众。
继而逼出了一条网友心声:
#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
不知何时起,专家早已脱离本义变成砖家。
仿佛成了只会给网友添堵的跳梁小丑。
然而即便频繁被骂,专家建议仍然层出不穷。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试着聊一聊。
起初,我们说起「专家」一词,通常带着敬意。
他们多是深耕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者,或精通某项技艺的佼佼者。
不断突破创新,造福国民。
用「国士」来形容也不为过。
像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
其国民度与专业度,以及所作贡献,早已无须赘述。
纪录片《钟南山》
再如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
倾尽一生,为中国人实现「禾下乘凉」的美梦。
访谈节目《鲁豫有约》
又或凭借成功提取青蒿素,斩获诺贝尔奖的医药学专家。
同时也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屠呦呦。
单元剧《勋章》
但不知何时,「专家」的严肃意义被消解,含金量也直线下滑。
成了许多影视剧中备受调侃的角色。
就像电影《一出好戏》里的史教授。
他原本是出名的天文学家。
在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地否认了陨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但与主角团因巨浪流落荒岛时,又随口改了说法。
全无实证,只靠猜想,并无真才实学。
一通言论闹得人心惶惶,被众人指着鼻子骂。
后来为了食物,史教授更是备受折辱。
他早已无所谓什么专家身份,成了一味苟活的笑话。
在电影《少年班》中。
各类专家又成了主角团吊打的对象。
他们无法理解少年天才们的脑回路。
僵化腐朽,臣服在新生力量脚下。
另外一些「养生专家」「专家圣手」。
四处游荡,坑蒙拐骗。
早已与「神棍」无异。
《乡村爱情故事》中有一集,谢广坤听力受损。
刘能就带一位郭专家给其治疗耳疾。
郭专家建议将谢广坤捆上倒吊,以打通耳脉。
过程荒谬,场面滑稽,众人啼笑皆非。
不难发现,专家早已被污名化。
而想要追溯「专家」变「砖家」的原因,也并不难。
许多专家本身,只喜欢空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