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也曾有媒体为博流量,扭曲甚至杜撰专家建议。
几经辟谣也难掩其恶劣初衷。
同时,专家本身的身份界限也被模糊。
无人深究发言者的学术能力,甚至并不在乎其人哪位。
只要冠上「专家」二字,仿佛其言论就被赋予了权威性。
就像「专家建议 30 岁未经济独立女性尽早回老家」这条热搜。
发言者的研究领域是中外比较政治、中亚地区政治、公共管理。
谈论女性婚恋话题,并不具有专家的专业度,只能代表个人观点。
强行贴上「专家建议」的标签,只是被用来挑动对立情绪,骗取更多讨论声。
专家建议一边频繁被骂,一边不断花样翻出地登上热搜。
俨然已经成了「黑红」流量密码。
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每一条专家建议背后,都紧扣着当代人的焦虑。
婚恋、就业、养老、甚至衣食住行。
桩桩件件都与你我息息相关。
就像电影《贩卖疑惑的商人》中。
就抽烟能否致癌问题开展过各种形式的专家讨论。
与切身健康相关的问题每次都能收获大量关注。
但利益驱动下的讨论并不能带来明朗的答案。
就像如今批量的建议和污名化的专家不仅解决不了公众焦虑。
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
其实,每一个反直觉的专家建议背后。
或许就藏着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学术内容。
但如此频繁被利用,只能带来情绪化与娱乐化的回馈。
势必会让一次次严肃讨论的可能性就此流产。
就像电影《不要抬头》里。
天文学家发现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人类毁灭性事件。
求助媒体却不被正视,还被歪曲成了娱乐事件。
甚至本有可能利用科技奋力一搏的人类生存之战,也最终在一次次荒谬的抖机灵中,变成了彻底无法换回的灾难。
不仅如此,真正的学者与良心专家,也会被刻板印象波及。
在试图做真正建设性的建议与科普时。
承受额外的舆论压力与鄙夷。
而当我们把「专家建议」与其他社会热点放在一起时。
不难发现,它们都指向了这个时代的症结——
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唯一的「价值」。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社会各界就已经开始批评砖家的发言。
相关的讨论还会形成掷地有声的文章,在主流媒体上刊出。
2010 年,「养生专家」张悟本被媒体质疑学历造假。
记者、学者、大众,掀起了现象级的「打假」活动。
迫使张悟本召开了发布会回应质疑。
最终揭开了其伪专家的真面目,也重挫了此类伪科学养生节目。
如此一来,争议不止于争议,而是真正促成了改变。
反观当下。
每一则被骂上热搜的专家建议,后续都大体相同。
全网炮轰,媒体下场,群情激奋。
网友有了新梗,媒体也蹭到了流量。
但有价值的讨论寥寥无几。
短暂沸腾又归于平静,什么都没剩下。
公众情绪被用以利益化之后,也让事情逐渐变味。
就像前不久,某平台上一则「小阿姨」的故事引发热烈讨论。
当事人博主称,时隔多年再次偶遇了童年时陪伴自己的保姆阿姨。
博主刚为人母,正享受喜悦与家庭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