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此,以 2018 年档期票房最高的《我不是药神》和今年的《独行月球》作为案例,灯塔专业版显示,前者的青少年用户占比为 10%,后者只有 7.8%,在 20-29 岁的观众占比上,前者也要远高于后者,而《独行月球》30-39 岁的观众占比则高于《我不是药神》——
在一个十分依赖年轻观众群体的档期,头部影片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很好地调动起年轻观众的观影行动。作为年轻观众占主力军的动画电影,《杨戬》的表现实在过于平庸,也没有打透目标受众。
所以说,这个暑期档里并没有多大程度地改变观众与影院相对疏远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增量人群的挖掘。
在三年前,我们还可以设想 3 个月 5 亿的观影人次天花板,或许能通过在 6 月就大量上映新片、国产片和进口片分散上映等多种挖掘增量观众来实现突破,但是如今回到 2014 年水平线,对观众的挽回几乎可以说是需要回到起点、从头再来的事。
而在小屏幕,情况则完全相反。按照电影的暑期档概念来算,剧集在暑期期间出了《梦华录》《沉香如屑》《星汉灿烂》这三部热播剧,以及刚收官的大爆剧《苍兰诀》,不管是在话题讨论度、关注度还是数据上,都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全民观看、讨论热潮。而这种盛况,已经很久没有发生在大银幕身上了。
如果说剧集、游戏、短视频,更适合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上网课的年轻观众。那么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在哪里、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在这个夏天得到回答。电影和电影院在今年暑期档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弱了。
重要的,不只是夏天
无人在意电影,那就放弃暑期档吗?当然不是。
暑期档曾经是一个可以制造 170 多亿票房、占全年总票房近三分之一的超级大档期,它的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全年大盘的最终结果;其次,这个档期足够大,战线足够长,对影片的类型并不挑剔,基本上只要是质量过硬的影片,都有机会充分发光发热——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可以被放弃的档期。
而观众,也并不是完全走远了的。暑期看电影的存量人群比较固定,他们有固定的观影习惯,是暑期档的基底;而增量人群也比较固定,只要有好片子,他们就会出现。只不过疫情三年,档期的威力被削弱了很多,要重整旗鼓,要六月外片拿出强劲的实力、七八月国产片要制造大爆款、多种类型的影片供给要丰富且均衡,这些常规的方法可以稳住暑期档、给全年票房一个保障。
但并不止于此,对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只依赖像暑期、春节档这样的大档期是行不通的。电影作为商品,面对的核心受众还是年轻的一代,而这类消费群体的特质就是追求新鲜感,所以新片的上映应该是日常行为而非节日、档期行为。
毒眸曾经在文章中提到,像《王者荣耀》这样的手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行为和日常消遣,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年均观影一两次的路人观众来说,如果看电影仍只是档期里一个有仪式感的选择,显然是不够稳定的。行业需要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档期依赖,培养起消费者的日常观影习惯——把过年过节才吃一顿的 " 饺子 ",变成平时总吃的 " 大米饭 "。
一年 52 个周末,每个周末都有具有吸引力的影片可以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长此以往,观众的观影习惯会被培养起来,看电影成了日常的消费、娱乐行为,即使不分暑期档、春节档、国庆档,每一个周末都是一个热闹的日常档期。
当这种局面真的形成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再担心 " 上半年的票房大幅缩水,下半年能补齐吗 " 这样的问题。
规律已经存在并且被重复多次,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遵循规律并且培养起市场需求。当然,谁都知道这件事并不是某几部影片、少数几家公司就能完成,唯有把蛋糕做大,把竞争的空间激活,把消费者心思揣摩透(从而建立起被认可的品牌),行业里才可能有更多的源头活水,电影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否则今年暑期档的乏善可陈,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而也不必过于悲观的原因在于,我们依然相信观众对电影是有兴趣的,只不过目前有的调动这种兴趣的方法还没有奏效。已经上映 55 天,但排片和单日票房出现上涨的《隐入尘烟》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影片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因为主角 " 吃鸡蛋 " 的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发酵,触动了大众对他人的穷苦、绝境和真情的感知能力,与普通人的情绪契合,为影片在院线市场再次走出上扬的票房曲线而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