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毛丽娜
编辑 | 李春晖
偶然换台看到《非诚勿扰》,除了感慨 " 这节目还在啊 ",硬糖君居然看进去了。主要因为,和新一代恋综比起来,这节目可真 " 素 " 啊!从舞美剪辑到男女嘉宾到情节推进,都素得原汁原味,素得五花八门。
这种素感,恋综久不见矣,虽然各家都在强调无剧本。从 20 出头到 30+,从母胎单身到破镜重圆,恋综不断细分,但观感又大同小异:合宿、旅行、猜心,经验丰富的观众老爷看了开头就知道剧情发展。
从早年的棚内相亲,到曾风靡一时的明星恋爱,再到如今的 " 观察间 + 真人秀 " 素人恋综,一次次迭代的婚恋综艺似乎再次走入瓶颈。制作团队绞尽脑汁,致力于打造 " 全程沉浸式磕糖 " 体验。但如果只为嗑糖,看偶像剧不好吗?看素人谈恋爱才是关键啊。
宁愿糙,也要真
素人感,其实就是真实。人要真,谈的恋爱也要真。棚内相亲当初被观众嫌弃,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标签化的拜金女、凤凰男,被传是领了剧本的 " 演员 ",或者想红的 " 网红 ",并非真诚来相亲的。而一度爆火的明星恋爱很快被素人恋爱取代,也是因为观众琢磨过来,这些明星无论表现得有多甜,始终是假的。
素人恋综最初走红,靠的就是真实。嘉宾既非明星也非名人,颜值、工作、家庭背景也就比普通人好点有限。他们在节目中的各种反应能够代表普通人的想法,观众也愿意相信 " 这一切是真的 "。
但随着真人秀恋综井喷,各平台在嘉宾妆造、合宿小屋装潢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节目看起来确实更精致上档次了,那种粗糙又真实的素人感却少了。尤其这两年不少恋综嘉宾本身就是小网红,恋综录制周期又长,观众也难免怀疑," 有这么多闲工夫录节目的,肯定就是冲着红来的 "。
恋综越做越精致,源于大家普遍认可的 " 追剧式恋综 " 理念,各家都力求将恋综打造为小甜剧代餐。但实际上,粗糙不一定赶客。最近一年不少高校自己搞起了恋综,上传到平台上还真有不少人爱看。越做越花哨的平台恋综真不如跟高校节目取取经,又省经费又讨观众喜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20 多档高校恋综。其中大部分并无金主爸爸支持,全靠学生社团自我推动。学生社团经费有限,这些高校恋综的长度最多也就 15 分钟左右,嘉宾也没有精致妆造和服装赞助,拍摄地点不过就是学校的天台、湖畔、图书馆,看起来要多素有多素。从评论看,网友对节目简陋并不介怀,一致催更 " 快做下期 "。
或许因为制作团队和嘉宾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学,市面上成熟恋综已经摸索出的 " 撒糖磕 CP" 方法论,被高校恋综的制作者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浙大恋综《浙大丘比特》曾表示,节目诞生之初就是为解决同学们的恋爱需求,因此没有采取成熟恋综的多人约会模式,而是专注讲述一对 CP 如何从互不相识到彼此倾心的过程。
南京大学制作的《春日邂逅的恋爱》,为了保持节目的真实性,在做报名者筛选时,也会注意过滤掉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校园网红,尽量选择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可恰恰是这种没优秀妆造、没精致外景、后期也不配加鸡腿,甚至拍着拍着摄像师都入镜了的高校自制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 " 素人味儿 ":全是少男少女的自然流露。你要相信,没有什么编剧能比生活本身更戏剧化。
剧式恋综的危机
经过各档节目的不懈努力,恋综确实在不少人心中与小甜剧画上等号。可小甜剧大结局之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综艺完播后嘉宾却要回归日常。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牵手又分手在所难免。虽然节目组也挺冤,但对于入戏太深的观众来说,嘉宾分手就是 " 节目诈骗 "。
另外,既然是追剧般的恋综体验,嘉宾的形象也少不得一些美化。在拍摄期间嘉宾还能扮演下理想人格,但镜头之外总难免放飞自我。此时若被热心网友拍到,节目又会被骂 " 识人不明 ",也是惨。
不止是国产恋综面临这些问题,最先搞起剧式恋综的韩国 PD 们也已遭遇 " 模式反噬 ",纷纷琢磨起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