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朴树在《召唤》中写道:" 我们必须忍耐这艰难繁琐 / 这平淡的生活 / 这不快乐的生活啊。"
配上略显肆意的旋律,无疑是他同世界激烈对抗的写照。
转眼 23 年过去,经由这份对抗刻上脸庞的尖锐线条,已然模糊了轮廓。
今年 6 月 Bilibili 夏日歌会上,朴树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微笑时眼角露出柔和的细纹,他唱了《生如夏花》,随后寄语即将毕业的少年们:" 我希望你们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人生。"
回首朴树来时的路,从少年到中年,从不凡到平凡,从激烈对抗到温柔和解。
他曾骄傲而脆弱,在万人追捧的星光中破碎,扎伤自己,也刺痛别人。
少年
1996 年,23 岁的朴树凭借一首《火车开往冬天》正式出道。
藏青色的夹克,一头凌乱的长发,高声歌唱:" 我必须离开,那平平坦坦的大陆。"
这在当时极具反叛性的形象 ,是往后十年中朴树留给大众的记忆。
正因如此,许多人在听说朴树的出生背景时会大感意外。
朴树原名叫濮树,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
父母很早就为朴树规划了一条安稳且又不平凡的路——先上北大附中,再上北大,接着出国。
但在中考那年,朴树以 0.5 分,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彻底打乱了原有的剧本。
深感让父母失望的朴树,滋生出同龄人所没有的忧郁和阴沉,用他自己的话说:" 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了。"
朴树常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家里。
如此久了,父母不由担心起来,送他去医院检查,看到诊断结果后大吃一惊:青春期抑郁症。
那段时期,朴树在学校做心理评测题,当看到题目 " 如果你死了,你身边的人会作何感想 " 时,他的回答是 " 我无动于衷 "。
就在朴树父母为缓解他的抑郁症状而四处奔走时,朴树的哥哥来看他,带给他一把吉他。
第二天,朴树扛着吉他走出房间,眼里终于重新闪烁起了光。
他在循规蹈矩的路上走向精神的崩溃,又通过音乐走出抑郁的阴影,而这也注定他往后岁月的 " 离经叛道 "。
高考后朴树在家中长辈的强烈要求下,选择了师范大学读英语系。
在那个大学即前途的年代,朴树每天独自坐在郊区的田野上,拨动着吉他自弹自唱。
两年过去,朴树的父亲不得妥协,但对朴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己养活自己。
朴树想到出售自己写过的歌。经朋友介绍,他联系上了高晓松。
高晓松和当时麦田音乐公司的创始人宋柯,一起见了濮树。
高晓松后来回忆:
" 我这辈子没见过宋柯哭过,但 20 年前朴树抱着吉他唱了自己写的《那些花儿》,宋柯哭了。
过了几天,朴树又来唱了自己的《白桦林》,宋柯一听,又哭得跟鬼一样。"
宋柯立刻签下濮树,并请来内地首屈一指的制作人张亚东,帮他制作首张专辑。
宣发时高晓松错将濮树的名字写成 " 朴树 ",本人觉得这名不错,从此不再有被家族寄予厚望的濮树,只有投身音乐的朴树。
当时张亚东还担任王菲的制作人,但在看到朴树创作的词曲后,立刻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考虑到麦田音乐预算有限,他让朴树去用王菲的录音棚。
1999 年,朴树的首张专辑《我去 2000 年》如期发行。专辑中收录的 10 首歌,全由朴树独自作词作曲并演唱。
面对世纪之交的变革和迷茫,他在词曲中写尽了独属青年人的忧郁、愤怒、哀伤、内省与激情。
矛盾而又真实的情绪,成为无数听者的共鸣。
短短半年,《我去 2000 年》》卖出 30 多万张,几乎凭一己之力,打破了港台音乐垄断华语乐坛的局面。
这一年,朴树 26 岁。
他和父母的期望渐行渐远,却在少年时光落下句点处,延续上另一条不平凡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