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虽不至于封闭,但也装不下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
在 90 年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再问一次》之前,24 岁的任贤齐在中国文化大学学体育;
也像很多摇滚青年,组乐队、做校园 DJ,已有两年的 " 跑场 " 经历。
初亮相其实成绩不错,专辑销量超 6 万张,在新人梯队是很夺目的成绩。
于是唱片公司乘势追击,把他当作重点发展对象,接连再推两张唱片。
好运连连?
不,销量连连走低。
还没来得及品味走红的滋味,任贤齐就成了圈内透明的糊咖。
好巧不巧,那年他恰逢入伍当兵的年纪。等他服役回来,唱片公司已经倒闭,他被当作剩余资产,和桌椅一块儿打包卖给滚石唱片。
可想而知,过气新人任贤齐,很快就淹没在滚石的璀璨星河里。
哪有好事哪没他,倒是公司的解约名单,他年年榜上有名。
不过,彼时的任贤齐远比出道时忙碌。
当过主持人,被小孩、动物 " 欺负 ",流下不少男儿泪。
拍过电视剧,搭档竟是林志颖和金城武。
不过小志和小武是 " 天王偶像 ",小齐呢?要用放大镜才能在海报上找着他。
94 年《报告班长 3》
人不红啊,在片场还得身兼多职。
比如当男一男二两家粉丝掐架,帮忙出面维持秩序、劝劝架之类。
但就连粉丝也不正眼看任贤齐,指着他直戳痛处:
走开,又不是找你
除此之外,任贤齐还时不时帮公司打杂、跑腿。
那时他已经落魄到口袋空空,只能和好友挤在廉价铁皮屋里,连泡面钱都是一点点省出来的。
可每当任母关心儿子近况,得到的回复永远是笑着说出口的:
很好,没事,放心
而这星光黯淡的时期,恰是任贤齐和小虫缘分的起点。
小虫当时正在做电影配乐,帮辛晓琪、杜德伟等当红歌手录唱片,忙到晕头转。却在公司走廊匆匆走过时,一眼注意到了那个 " 打杂的 " 任贤齐。
为什么?
后来小虫回忆,是任贤齐眼神里的野心和抱负吸引了他,那个东西不会骗人。
任贤齐自然是有抱负的。
前辈李宗盛曾把他列为榜样,来奉劝所有想在行业有所发展的年轻人——
他不是上天入地的唱将,但无论音乐还是他后来结果的电影事业,都有感染人的魅力。在我心中,小齐是非常非常努力、非常非常了解自己、非常非常本分的一个人——第三点尤为重要,他很珍惜他的声名给他带来的东西,对自己已获得的心存感激,我想,这也是给后辈的提醒。
来源:新京报,《任贤齐:我仍在试着区分演员和歌手身份》
但有抱负的人何其多?熬出头的又有几个?
我想小虫所指的抱负,并不简单等同于努力,更是稳稳托住那份努力的——
自省。
很多人落寞失意时,怪别人没眼光、怪大环境不好、怪时运不济。
但任贤齐透明那些年,心里想的却总是——
我可能努力不够
我是不是哪里比不上人家
他总往内找症结,不许自己有一刻的怨天尤人。
一个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别人永远找不到他的黑点。
努力是一个被大多数人说烂了的无效词,任贤齐只做不说。
也正因如此,就像飘前文提到的,他没被逆境带着下沉,而是走进大千世界中历练,观察别人的生活,观照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美国录音时,小虫只稍加调教,他便能做到赋予旋律共通的情感温度,甚至跨越语言障碍,让听不懂中文的外国录音师都被他的歌声感动。
不是会飙高音才叫唱功,唱出凡尘百味往往才更难。
那些年的跌宕,他消化了,吸收了,终究在歌声里荡开了,在听众心中泛起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