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微博 @办了健身卡的聪聪
不交代,不体现,让观众凭文常积累去猜。
这不是高逼格。
是讲故事能力的短缺。
而,令狐冲剧本的坏处呢?
是战神的关系可以像令狐冲,但战神本神,真不能太令狐冲。
逃避,摆烂,丧里丧气,这些令狐冲能干的事,放杨戬身上,只能让观众迷惑,他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他为之付出了什么努力?
战神,是武力神通够能打就算么?
来源 | 豆瓣 @叮叮 ding
他明明看到了 " 我们杨家的女人的命,就是去镇山!" 的悲剧。
他知道外甥沉香也会步他后尘,但他的未来完全不在他考虑范围。
他对命运的全部反抗,似乎只在最后一招平 A 那嗷一嗓子。
工具人师弟对他吆五喝六,横眉竖眼。
他的兄弟,他的狗,他的外甥。
甚至他的小师叔申公豹(拿了一个欧阳锋剧本)。
似乎都比他积极、烈性得多。
来源 | 豆瓣 @王斯宇
他就像追光用得顺手的每一个 " 丧 x 青年 " 形象。
躺平等最后 " 觉醒 " 就好。
事实上,整个片子都充塞着这份 " 唯手熟尔 "。
蒸汽朋克用得顺手,继续用。
申公豹用得顺手,哪里需要哪里搬。
工具人筑成一座城。
大战带都不带他们。
追光《哪吒重生》彩蛋
因为熟手,因为推出后成功过。
追光便放弃思考:
同样是塑造反抗型人物,杨戬与我搞的既往形象的绝对差异,是什么?
二舅一招治好我的精神内耗
《杨戬》首映礼时,导演赵霁谈创作初衷:
因为在影视作品中,杨戬常常作为反派或者配角出现。
他要来打破这一常规。
巧了。
早就有人和他想得一样。
编剧九年。
这人是个鬼才。
央视的神话新编《宝莲灯》《宝莲灯前传》《魔幻手机》三部,可窥其脑洞直径——压根摸不着边。
九年对创作很有想法,作为编剧,他反而不认为故事是首要的。
更看重人物塑造,要人物先活起来。
所以即使是像《宝莲灯》正剧(以下简称 " 宝正 ")这种偏子供向的合家欢神话剧,也不是情节带着人物走,而是人物推着故事走。
应该震撼过不少人童年的《宝莲灯》大结局的经典反转——
二郎神一路设置各种磨难,阻挠沉香救母的真意是,想磨练这个胸无大志的顽童,并在适当的时机,催生出一套新的天条,合理释放三圣母,造福三界。
长大明白什么叫伏笔后,才会发现不是洗白,而是从来如此。
这一经典反转,直打 " 沉冤得雪 " 这个十发九中的爽点,几乎成了后来杨戬相关作品的必备要素。
尤为出名的,是起点一部以焦恩俊版为参考的同人文,《人生长恨水长东》。
虽然人设、情节相当 OOC(脱离人设)但因为始终紧扣沉冤得雪这条爽虐爽虐的密码。
不失为是好看的网文。
通顺的、前所未有的反转,是焦恩俊版杨戬成功的核心。
但,在革新上,这一形象还有哪些迥异于过去版本的特质?
一,基色独特。
焦恩俊的杨戬,始终是 blue 色调的。
这个概念,从文本塑造到影视化呈现,从服装造型到特效制作,始终贯彻。
丝丝缕缕去到每个细胞。
以至于多少年后记忆还剩多少,这个角色就是印象中的一抹蓝。
潜移默化。
是事半功倍的塑造人物手段。
二,自罪意识。
焦版杨戬始终有种过剩的、甚至负面的自罪意识。
出了事先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