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重大
黑美人鱼的出现,显然能让更多孩子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问为什么不创作一个黑人自己的童话故事?
因为答案是。
正确,不是何不食肉糜。
强行要求话语权上的弱者通过创造,能瞬间站到与强者一样的高度,这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相较而言,能让弱者们参与到强者垄断的叙事体系中来,将蛋糕分发出去,这远比创造一个新的体系更直接,强劲,有力。
小女孩们的笑容是为何?
因为在主流文化作品的叙事中。
她们。
也终于能看到"自己"。
她不是他们的爱丽儿
但她是我们的
我很骄傲
我的女儿们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与自己长得一样的公主
Sir绝不质疑大家的不安。
因为在如此巨大的争议声浪下,被动摇的不仅是观众的期待,也是因为从小看到大的经典,无法接受如此的"改写"。
或者更直接点。
"魔改"。
但问题是。
创新,便意味着打破。
就像许多人不知道,那个我们看着长大的爱丽儿,也曾经因为"魔改"被架上舆论场。
她那一头海藻般的红发。
而在欧美的偏见中,红发(ginger head)在中世纪被认为是女巫的标志,而放到近代,则成为了邪恶、下等、堕落的代名词。
迪士尼打破了这一切。
爱丽儿的出现,使得这种发色的污名化被逐渐洗去;
红发女郎。
成为美丽与性感的符号。
△ 在音乐剧中扮演爱丽儿的亚裔演员Diana Huey,消除了人们对亚裔不能饰演美人鱼的刻板印象
现在也是如此。
我们对黑美人鱼的不解。
无论是肤色、外貌还是整个迪士尼作品的风向,都是历史上无数次争议的不断轮回。
而我们,出于捍卫自己的童年,对当下孩子应该看到怎样的爱丽儿发表意见。
我们是错位的人群。
我们总说我们长不大。
但没有人永远长不大。
——却总有人年纪小。
我们的童年不可冒犯,但,上一辈怎样看待我们的童年?我们又凭什么扼杀小孩子童年的更多可能性?
他们可以有这个时代标志的美人鱼。
其实,一部作品,永远不可能对所有人的口味。
小红书上。
兴起的"美人鱼P图"活动,在欧美引发讨论。
伙计们出大事了
中国人正在为好莱坞电影"去黑化"
而曾经。
刘亦菲的花木兰。
不仅粉丝嫌弃不好看,调成冷白皮不说,剧中的妆造还被贴上"辱华"的标签。
《冰雪奇缘》的安娜。
同样被嫌弃不够美,P上浓妆。
就连《青蛙王子》中的黑人公主。
因为画风问题,也被批判"还不够政治正确"。
面对新出现的文艺作品。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党同伐异代替圈地自萌,成为新的内卷潮流。
但问题是,只要创新,这样的争议就永远不会停止。
黑色的爱丽儿。
她或许不是最美最成功的改编。
但毫无疑问。
在迪士尼的创新中,各种尝试与突破,都将无可避免。
而如果只带着拒绝的姿态去抗拒,我们如今捍卫的"经典",可能就不会诞生了。
又或者,以审视的眼光看,哪怕是经典,也将动辄得咎。
远离男人的艾尔莎可能被打成"女拳头子";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将成为"恋爱脑"和"傻白甜";爱上野兽的贝儿是斯德哥尔摩患者;而露出内裤的小叮当,放现在来看妥妥的恋童隐喻……
而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