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一
关于真实性。
前几天,我就电影《隐入尘烟》写了一篇评论,批评它是伪现实主义,于是就有人认为我是在指责影片“不真实”。
其实,我只是指出其情节不符合生活逻辑,并没有简单地说不真实,因为“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说法,必须在经过认真辨析与界定之后才能使用。
真实与否,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具体的(现象的)层面,另一个是本质的层面。
对任何一部非纪实性的电影来说,在“具体的”层面讨论真实与否是没有意义的,它当然是虚构的,是演员表演出来的,甚至是电脑“做”出来的。
对纪录片来说,具体(现象的)层面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导演足够客观的话),但在本质层面,仍然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一部电影是否“真实”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讨论镜头里的人和事是不是真的存在(或存在过),而是在讨论它是否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
如果是,则是真实的;如果不是,则是虚假的。
《隐入尘烟》向观众呈现了很多细节,包括用毛驴播种、镰刀收割、赤脚和泥、徒手脱坯、一人建房,以及麻木、冷漠的村民等。
这些细节,单个来看,不能说不真实,但全部联系在一起,给观众的印象却是,中国的农村,在生产力方面,仍然停留在十九世纪,农民的精神状态,也停留在十九世纪。

这符合21世纪中国农村的现实吗?
别的不说,单就田间作业来讲,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2%。而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隐入尘烟》中表现最多的农活,就是种小麦、收小麦、打小麦,但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件农业机械——哪怕是出现在作为背景的“别人家的地里”。
概括来说,关于真实与否的问题,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语录最为贴切:
“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同样,电影中的“事实”或细节,如果不是体现或折射了时代与社会的本质,而是为了蓄意遮蔽时代与社会的本质,那就是对观众的一种愚弄,甚至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