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时间。
《隐入尘烟》承袭了“第五代”对时间的看法,即“空间压倒了时间”。
什么意思呢?就是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时间是停滞的,时间的流逝不会带来社会进步。
在八、九十年代把西方视为“彼岸”的语境中,这一套话语和表现手法,其不言而喻的暗示是:只有走向西方,中国才能重启自己的时间。

在1984年上映的《黄土地》中,这一点被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一切都像黄土高坡那样亘古未变,沉重、压抑。八路军的干部顾青,不再像《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那样,能够承担起拯救者的职责,他只能无助地看着苦命的女孩翠巧被古老的婚姻传统吞噬。
《隐入尘烟》在这一点上完全承袭了差不多四十年前的《黄土地》。
马有铁和曹贵英同样被弥漫在乡村中冷漠、势利的“文化”吞噬了,不同的是,《黄土地》中,还有顾青作为充满同情心的见证者,《隐入尘烟》中连顾青这样的人也没有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马、曹这对夫妇已经死了,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谈论过他们。
如前所述,《隐入尘烟》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中国农村还停留在十九世纪,时间被冻结了,成了一种透明的固体。
真是这样吗?
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运动,以及其后的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晚近四十年无孔不入的市场经济的洗礼……,所以这一切,在马有铁身上及其所在村庄中居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马有铁居然能够像是在真空保鲜的罐头瓶中长大的闰土?
时间是不会停滞的,中国一直在发生变化并且会继续发生变化,做为“社会关系总和”的马有铁,不可能是穿越回来的闰土。“停滞的中国”符合怀有偏见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但不符合中国的现实。
三
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马有铁的特点,是充满了悖论。
一方面,他完全缺乏主体性,也缺乏足够的智力,没有痛感,没有情绪,只能任由其他人来摆布自己,包括无偿地抽自己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