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第二次来北京报道时,也让家人共享了这份喜悦。
她用做自媒体赚到的第一桶金,带着家人坐飞机商务舱去了天安门。
无数人感叹:"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但,在本该开学的 9 月 19 日,南依却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自己休学待产的 " 噩耗 ",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风波——
即便她说得到了家人支持、学校理解,以后也会继续学业。
但大众依然无法理解这个,因为 " 不想把这个男人让给别人 " 才决定生下孩子、休学一年的离谱想法。
网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纷纷说," 读书救不了恋爱脑 "。
于是,此前她是带家人来北京的励志女孩;
如今她成了为了男人休学的 " 女性之耻 "。
而后的发展更是热锅浇油般,越吵越烈。
有人指出南依的休学,会使得该校更不愿意录取佤族女孩 ,甚至不愿意录取女性。
南依老公的发言,更显得南依的选择太过被动与盲目:
" 她很爱我,她担心不生下孩子有可能我们走不到最后。"
于是,人们在这个女孩的命运岔口,争论不休。
一方觉得,南依飞出了大山,但思想还留在大山。
另一方则认为,网友没权苛责个人选择,比如官媒下场评劝告声为 " 爹味发言 "。
总之,事情从发酵,到吵上热搜,再到全民讨论,其速度与热度已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所承载的内容。
讲道理,当代网友已经不那么热衷于在网上当 " 老娘舅 " 了。
经历了春夏、张子枫、马思纯 ...... 女明星的恋爱品味洗礼后,仅少数人还在为 " 恋爱脑 " 愤怒;
大多数还是一句 " 放下助人情结 " 走天下。
为何这次,一个小小的自媒体博主的个人学业和婚恋选择,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我想是因为,南依几乎算得上一个 " 符号 " 般的人。
少数民族、曾经的贫困山村、大山女孩 ……
作为女性,我们太知道,这样的每个标签落在女性身上意味着什么。
作为女性,我们也太知道,在这重重压力下,女孩要振翅高飞有多难。
有一张照片我记忆犹新——
画面中小小的女孩吊在绳索上,她是云南的傈僳族女孩余燕恰,在山险峡深中溜索渡江。
而冒着生命危险,风雨无阻往返于怒江两岸,只为了上学,有朝一日走出大山。
那年,她六岁,脚下是巨浪、前方是希望。
图源:网络
幸好,后来余燕恰迈入了医科大学,在今年她选择带着一身学识回到云南建设家乡。
但不是所有女孩,都有余燕恰的坚定与幸运。
贫困的生活中,女性第一个被剥夺的,往往是走进校园的权利。
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
同在云南的罗小佳,于村子唯一的学校读到小学,后被家里以 4000 元 " 嫁 " 到了另一个贫穷山村;
登上联合国演讲的乡村诗人韩仕梅,曾因交不起 18 元的学费而辍学,后被妈妈以 3000 元 " 嫁 " 给一个负债累累的男人。
韩仕梅受联合国妇女署邀请演讲
不读书,往往意味着早早结婚生子、待价而沽;
因而很多女孩无比珍惜,能够学习的机会。
即便要一遍遍去山林深处割草卖钱;
即便为了省五元盗版教辅材料费,每夜里都点上蜡烛把借来的书抄写在本子上;
即便为了省钱,要赶十六七里山路回家背走一周要吃的馒头 ......
无论再苦、再难,也要读书。
但现实又无法预测。
辛苦劳作、努力学习,也仍不一定跑得过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