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如此,大山深处的观念也同样是巨大阻力。
" 贷款都要给儿子读书,姑娘嫁出去收个彩礼。"
很多父母未必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是有限的资源要先留给家里的 " 兄弟 ",其次才是女孩。
在大山中,多与少交织成了女性的命运。
孤儿院里女孩总在增多,即便是健康的孩子也会被抛弃。
课堂中女孩总在离去,所有人都觉得辍学、持家、打工、嫁人 ...... 才是她既定的命运。
" 女孩读书有什么用?"
在这样的阻力下,想让一个女孩走出大山,就需要有人走进大山用尽全力,甚至一生来托举。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 9.4 分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2004 年,江西宜春一个村庄里,乡村教师易明堂想办一个幼儿园。
图源:《遥望南方的童年》
结果在山村里难以推行,村民认为 " 没用 ",质疑他 " 骗钱 "。
后来他只得用祖宅做校、贴钱招生。
现实中这样的乡村教师并不少有。
80 后的张鹏程,已经有了一头白发,他被孩子们称作 " 校长爷爷 "。
为了建一所学校,他花了全部积蓄,甚至负债累累。
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他自掏腰包购买食材、亲自下厨做饭;
所求所想,不过是保下这个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们未来有更广阔的天地。
张桂梅校长更是如此。
学校由她几近乞讨般筹钱建造起来,孩子是她一个一个从大山中亲手抢过来的。
14 年,几千名大山女孩,在张桂梅的目送下于华坪女高飞往大学。
她们成为了老师、医生、警察、律师、女兵 ......
这背后的代价是,张桂梅一身二十多种疾病,满手离不开膏药,背也一点点地弯了下去 ......
但她仍在托举女孩,保着一丝火种、护着一份飞出大山的希望。
这条路,确实太难太难了。
要与贫瘠的坏境、落一步的教育对抗,更要与无处不在的偏见为敌,才能艰难地走出来一个女孩。
这条路太窄、太苦,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眼泪。
所以其实她姐能理解,为什么南依的休学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应。
因为知道这背后的艰难,所以不理解南依放弃的轻易。
这背后,是愤怒,更是惋惜。
惋惜一个被艰难托举出来的女孩,又因为 " 挽留一段感情 " 主动退了回去。
南依以后会怎样,我们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或许她依然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段小小的插曲,不会带来任何给她的人生带来任何阴霾。
我也完全相信,一个可以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性,有能力走出未来的任何泥潭。
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南依本不必有这样一段插曲?
这的确是南依个人的选择。
但,她姐在南依的个人选择里,看到了太多太多女性的影子。
从前的李若彤,在事业顶峰之时选择息影,只因男友不愿她在娱乐圈工作。
现在的马思纯,毫不犹豫地选择恋爱而非事业。
张爱玲写尽男人的凉薄和女人的凄婉,到了自己,却还是 "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余秀华冲破乡村、婚姻和残疾,却依然忍受了杨槠策那么久的无知和暴戾。
即便一个女孩拥有受教育和进入职场的权力,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工作实现自我。
但似乎,只要她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就极易退回原地,甘心屈居下位。
女性总是在通过付出、包容和牺牲,去换得关系的持续。
中年出走的苏敏阿姨,在丈夫是甩手掌柜的情况下,还忍受了他半辈子的言语和身体暴力。
她出走两年回到家,丈夫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是," 你还知道回来?混不下去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