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家庭抑或追求自我,在丈夫眼中始终是不够好的妻子。
此前苏敏想过离婚,但总在担心母亲反对,担心影响女儿,担心自己成了婚姻的失败者。
婚姻不幸并非她的问题,却一度否定了她的一切。
事业有成、学识渊博的女性,也无法逃脱客体的命运。
一位网友的分享,让她姐着实心痛。
网友发现,自己的老师身为国内文坛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书房。
图源:小 @尧木
家里只有一间书房,丈夫放出了不给他书房,就睡办公室的狠话,倒逼她退让。
面对自我和关系的冲突,丈夫选择自我,她选择关系。
所以她只能在厨房里写作,还不无知足地说 " 厨房其实挺好的,没人打扰。"
这些都是个人选择,没错。
但上野千鹤子在最新著作《始于极限》中说:" 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
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女性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而是为什么,总是女性成为那个关系的维系者?
难道是女性本就更重视情感,更想维系关系?
"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关系的稳固本应由双方共同建立,但关系和家庭的稳固抑或破裂,却往往被归因到女性身上。
很多女孩在分手时都会听到那句," 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对你好的人了 "。
看似是男友真心付出,实则既夸赞了自己,又把分手的原因抛到女孩身上。
还暗指女孩需要努力才能抓住好男人,同时用 " 饥饿营销 " 的策略强调找到好男人之于女孩的重要性。
更不必说 " 女人是家庭的风水 "" 一个好女人会影响三代人 " 这种不绝于耳的烂话了。
ayawawa 的情感课之所以能收割一批信徒,正是在于极度渲染抓住男人、维护关系是女性价值的唯一体现。
种种观念和行为看似由女性自己自发产生,实则是长久的规训提前埋好的预设。
所谓的心甘情愿,其实是被驯化后的伪自愿。
把个体选择从制度和环境中抽离,显然是偏狭的。
父权制的宰制下,女性即便得到一些自由,也难以脱离客体的语境。
即便是如今鼓励女性独立的时代,也依然满是无孔不入的偏见和绑缚。
" 恋爱脑 " 和 " 双肩挑 " 总是指向女性," 家务 "" 育儿 "" 照料 " 这类词语始终抹不去性别的色彩。
女儿、姐姐、妻子、母亲的身份背后,潜藏着妥协、牺牲、付出、平衡的命题。
所以才得以见到,女性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无论成就多寡。
只要被放置在关系中、家庭中,都极容易成为情感的维系者、关系的下位者、自我的让渡者。
女性难以拥有自主权。
最糟糕的是,很多女性内化了父权意识,心甘情愿地沦为客体并捍卫这种制度,而不自知。
强调女性自主本是我们向外投掷的冷箭,却反过来加固了对女性的束缚,变成了会掉头的回旋镖。
正如南依通过读书拥有了掌控自我命运的自信,却依然笃信用生育拴住男人的传统叙事,并用 " 自由 "" 个人选择 " 去维护这种叙事。
回旋镖最终打在了女性自己的身上。
冲破重重阻碍,却还是被拴在原地。
鼓励女性去上学去工作、向外爬向上攀,却无法撼动女性命运的根本。
或许,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南依的选择本身。
而是要让女性意识到,在选择背后起作用的那双 " 看不见的手 " 操控的,结构性的权力不对等的现实。
要让女性明白,维系感情并非单方的责任,恋爱和婚姻不是自己的脸面,更谈不上必需。
只有如此,女性才能拥有脱离传统叙事的勇气,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