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嘉康蒂是蓝色的。
风的蓝,海的蓝,天空的蓝。
1995《风中奇缘》
《风中奇缘》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
它最可贵的传递,就是我放在开头的这首《Colors Of The Wind》。
来源 网易云音乐
当宝嘉康蒂吟唱着 "You think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people,Are the people who look and think like you(你以为外表与思考方式和你一样的,才能称为人类)But if you walk the footsteps of a stranger(但假如你跟随陌生人的脚步)You'll learn things you never knew you never knew(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风里穿梭时。
近乎神性的广大宽博,终于被赋予女性形象。
她是迪士尼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公主,但粗白的归类,又不足以概括她山鬼般的原始浪漫。
1995《风中奇缘》
然而,在关照到 " 人与自然 " 这一格局极大的命题同时,迪士尼犯了致命错误——
将白人男主塑造为北美土著的拯救者,以个体的善良,粉饰集体的侵略事实。
在 1995 年,这一全部主创都不以为意的 " 自然的傲慢 ",如今看已是 " 其心可诛 "。
与歌曲中表达的 " 不论我们的皮肤是黑是白亦或黄,我们需要与万籁的箫声彼此唱和 " 相比,更是莫大讽刺。
相比之下,黄色皮肤的木兰,虽然也有着对别色人种、另地文化的失实表现。
还算讨得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同。
1998《花木兰》
这一时期的公主们,更具有自我意识,追求自我实现。
很关键的,她们更有情绪。
在上世纪 8、90 年代,女权运动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好几轮。
却陷入了一种完美女强人的窠臼。
好像说谁是女权主义奉信者,就一定得是独当一面不出纰漏的机器。
所以这一时期的公主们,既不是老牌公主你来杀我我都不生气的纯奶妈型。
也不是时代定义中的女权者形象。
她们有情绪,情绪推动了她们种种缺点,冲动、冒失、闯祸。
却也使得她们更有特点。
连优秀型的贝儿也有些 " 痴傻 " 和 " 不通 ",是一个边缘性人物。
1991《美女与野兽》
公主的性格更鲜明,公主电影探讨的,也不再只是怎么把公主嫁出去。
而是涉及战争、人性、家庭、亲情、爱情中的傲慢与偏见。
对 " 公主 " 的定义也更宽泛、多样。
甚至不再需要皇家身份。
这无疑对后来 3D 时代的 " 每个女孩生来就是公主 " 概念进行了启蒙。
于是,出现如蒂安娜这样还需要自己打工挣钱的服务生公主。
精分、无厘头,能闯祸也能莽的搞笑女乐佩公主。
2010《魔发奇缘》
她们大多不再被王子拯救,反而是王子大救星。
但,即使政治正确至此。
今天看来,她们依然有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地方——
没有脱离爱情、婚姻对于女性形象的绝对意义。
迪士尼在折腾什么
爆款本爆艾莎女王有一句名言:
你不可以嫁给一个刚认识的陌生男人。
标志着迪士尼女性角色,终于能够靠谱拍拖。甚至,不拍拖。
而,这一经典形象本身也是迪士尼对政治正确追逐成功的结果。
无论是安徒生原著的冰雪女王,抑或迪士尼最初对这一角色的构想。
她都更像一个 " 传统反派 "。
迪士尼《Frozen》自摄
但,峰回路转。
压抑的、伪装的、被偏见的、最终拥抱自我的好姐姐设定,催生了 10 年代后,迪士尼的又一款奇迹。
不再雌竞,不再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