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成功让杨坤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想创作出比之前更好的音乐,又担心让粉丝失望。

越焦虑越没灵感,越没灵感越焦虑。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杨坤几乎崩溃。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他在香港被诊断重度抑郁症,之前的种种行为才找到了原因,杨坤淡出乐坛,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

不知内情的观众觉得杨坤就是昙花一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乐坛也是一个人走茶凉的圈子,大众只记得杨坤的《无所谓》,有谁会去深究他消失的真正原因呢!
杨坤让大众记住的除了《无所谓》,还有他引火烧身的“毒舌”。

说起杨坤的“毒舌”,还得从刀郎开始说,那时杨坤出道没多久,对刀郎的评价只是附和那英,虽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可是“毒舌”却初露端倪。

杨坤以一首《无所谓》和其独特的嗓音火出圈,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也许就是这样的成功让他飘飘然了。
那时的他已经30岁,在这个圈子里算是大器晚成。年龄的成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心智的成熟,杨坤就是如此。
按理说他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更应该好好珍惜,继续专注做音乐。为啥他非要去点评别人?

刀郎凭借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出圈,出道即是巅峰,红遍大江南北,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时候,唱片的销量直冲200多万张。
许是这样的成绩动了某些人的蛋糕,让圈内不少成名的大咖纷纷抵制,提出各种质疑。杨坤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有记者采访杨坤,问他如何看待刀郎的音乐,他直言不讳地说“他那也是音乐吗?”
要说评价刀郎,那英不管怎么说都是乐坛的大姐大,还有汪峰和其他圈内人都是老人。
可是刀郎仅比杨坤晚出道一年,同是创作型歌手,而且后劲比杨坤还足。杨坤对刀郎的质疑,或许并没有那么客观,更像是跟风站队而已。
杨坤的“直率”绝不限于对刀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