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整个故事结构其实很讨巧:三个演员相当于演自己,一切矛盾和笑料都用 " 为参加喜剧大赛排练 " 这个动机来推动。
我上一次看到这种编排思路,还是在小沈阳和丫蛋争上星光大道的《不差钱》。
结尾那段 RAP,强行炸场把气氛顶上去。
像不像小品演员用播音腔齐呼 " 过年好 "?
但招不怕老,有用就行。
这个作品妙在把排练情境挪到了线上,并用表演惟妙惟肖地还原现场——
没费多大劲,就把大家带回了上半年居家工作的荒唐回忆。
我的第一次爆笑,就发生手机回声那个梗上。
因为线上会议有人手机开着公放,结果每说一句话都会不断产生回声。
" 诶 "" 诶 "" 怎么有回声啊 "" 回声啊 "" 咋回事啊 "" 回事啊 "。
最搞笑的是,即使他们已经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但因为交流受阻,解决问题也总是慢半拍。
就像我在线上开选题会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在不知从何而起的回声中扯着嗓子问:
" 这是谁的麦没关啊?"" 麦没关啊?"" 没关啊?"……
第二次爆笑,则是因为网络延迟,导致有一个人始终游离于整个排练和讨论之外。
别人说东他说西,连劝架都劝不到热乎的。
更直观一点可以参考下图:
这些梗其实简单的很,也常见的很。
甚至公放回声那个效果,在后半段又通过 " 耳机掉线 " 的设定重新用了一次。
但就像有人会在听见每一个谐音梗的时候爆笑——
对不起,我知道他是在故意逗我笑,但是真的很好笑。
这一季喜剧大赛如今评价意外地不错。
但也有很多从第一季追过来的老粉丝,会觉得新选手 " 目的性太强 "" 不如上一季高级 "。
我虽然没看过去年的珠玉,但确实也在某些格外 " 亢奋 " 的片段中,感到一丝用力过猛的尴尬。
比如白衬衣小哥这个疯狂摆 pose、大喊 " 我好帅 " 的部分虽然很嗨,但实在是太长了;
整整持续了将近一分钟,配上演员被汗水浸到发亮的脑门,看得人从兴奋到不知所措,笑容渐渐从嘴边消失。
而在另一个用 " 特工送物资 " 讽刺外卖行业的作品中,结尾是物资员骑着 " 没有保安能追得上 " 的小摩托,载着特工突围。
我以为已经结束了,结果突然又冒出一个 " 摩托车没油 " 的梗。
当时内心只想大喊 " 可以了!开始尬了!不要再往下演了!"
但等这点尴尬褪去,却突然也有点感动。
前几年,观众曾人均自诩喜剧行业的操盘手。嘴里念叨 "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关心什么样的段子高级、某个演员用了什么新技巧。
节目也乐于展示创作的辛苦,让大家一边笑一边心疼演员们的脑瓜仁。
然而如今大众的情绪需求早就变了,至少已经无力靠 " 听懂了什么笑话 " 来维系自己的安全感。
什么段子高不高级啊,用了什么手法啊,反映了什么现实困境啊 ……
能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啥都不想、放声大笑,才是最珍贵的。
更何况,还有人愿意这么努力地揣测观众心思,使尽十八般武艺逗笑你我。
整个节目中最让我感到触动的,其实并不是具体哪个节目。
而是这些喜剧演员一个个都好亢奋啊!
有人从戏里斗嘴到戏外,妙语连珠的程度不亚于精心写的台词。
有人会因为评委的一句互动,就兴奋地踮起脚尖、举起手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