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最近热度又起。
被电视剧《底线》改编,引发了不少讨论。
前几年,关注点更多在于案情、判决。
而如今,大家不约而同地好奇一个问题——
「为什么刘鑫还有粉丝?」
众所周知,这六年来,刘鑫(已改名刘暖曦)几乎成了「人性之恶」的代名词。
案发时置江歌于虎口,事后又与江母反目成仇。
可正是这样一个争议人物,却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在《底线》的评论区,江歌案相关的微博下,总有他们为刘鑫站队的声音。
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一部新出的日本电影,聚焦于一起悲剧事件的连锁效应。
当事人双方同样撕扯多年。
虽然案情不尽相同,但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江歌案的舆论困局——
《空白》
故事开始于一个噩耗。
一位单身父亲失去了他唯一的女儿。
前一天女儿花音还好端端地与他吃着晚饭聊着天。
哪知次日,一通电话传来噩耗。
女儿就成了金属台上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案发过程很快被厘清。
当天,花音在超市的化妆品卖场闲逛。
结果被店长怀疑是在偷指甲油,当即拉她去办公室验证。
一眨眼的功夫,花音从办公室冲了出来,推开超市门撒腿往外跑。
店长紧跟在后,边喊边追。
追到一个车流密集的路口。
花音没留神,被疾驰而来的小轿车撞倒在地。
来不及反应,一辆大卡车又飞驰而过。
花音被卷入车轮,留下一道触目惊心的血痕。
从法律层面看,罪责一目了然。
小车司机一来没有超速,二来又被大车遮挡了视线。
大车因为重量较大,司机及时踩了刹车也无济于事。
整件事就被定性为「女中学生因扒窃未遂,于逃跑途中遭遇车祸」。
但在道德、情理上,仍有诸多暧昧不明之处。
花音偷窃,只是店长的一面之词。
超市的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倘若不是偷窃,花音的逃跑就未必是畏罪潜逃。
反倒可能是因店长的态度或行为产生应激反应。
这样的话,店长就必须为花音的死负责。
毕竟,换个角度说,如果不是他,花音根本不会惨死街头。
外界传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怀疑案件另有隐情,怀疑店长并不无辜。
而对此深信不疑的,是女孩的父亲。
偏偏案情最关键的部分,一直留有空白。
由于监控死角,女孩是否真的偷窃无法得到确证。
外部质疑声中,店长和花音父亲开始产生分歧。
父亲坚称女儿不是小偷。
他说女儿平时根本不化妆,也没有见过涂指甲油。
认为店长是故意诬陷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