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尽管电影的原著小说本就掺杂了许多从未证实的八卦,但从文本叙述中,我们尚且能看到梦露挣脱悲剧童年的孤儿,凭借美貌以及情商,在好莱坞重写人生的企图心。
这几乎不是一种猜测,而是一种事实。
大导演约翰 · 休斯顿曾对外评价过梦露:" 老有人说,是好莱坞让她心碎,我却说那就是扯淡。我所知道的玛丽莲 · 梦露,会察言观色,意志也很坚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其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梦露从影之初,休斯顿就执导过她出演的《夜阑人未静》,梦露的最后一部作品《乱点鸳鸯谱》,导演也是休斯顿。)
约翰 · 休斯顿与梦露在片场。/ 资料图
美国文化历史学家莎拉 · 丘奇维尔在 2004 年的著作《玛丽莲 · 梦露的多面人生》写道:" 最荒诞的说法,是说她很蠢,其次是说她很脆弱,再次是说她不会表演。她远非愚蠢,尽管她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她自己也对此相当敏感,但她事实上非常聪明,也非常坚强。因为在那个年代,她必须同时做到这两点才能打败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体系 ……"
而《女神:玛丽莲 · 梦露的秘密生活》一书作者、爱尔兰作家安东尼 · 萨默斯也提到过,一个真实的梦露,与她在银幕中呈现的 " 无脑金发女郎 " 形象相去甚远:她有每天跑步的习惯,即使那时候运动还未成为一项大众运动;她热爱阅读严肃文学,最喜欢的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电影中的确也强调过梦露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更像是标签式的一笔带过)。
电影对玛丽莲 · 梦露的精神世界,几乎一笔带过。
到后期,玛丽莲 · 梦露已经开始尝试自己成立制片公司;而梦露也是反抗好莱坞性剥削的第一人,英国女演员琼 · 考林斯曾回忆:她刚到美国发展时,作为前辈的梦露好心提醒她小心好莱坞的 " 饿狼 " 们。
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玛丽莲 · 梦露不一定是个天才女演员,可她不可能被动地被她的偶像符号限制,事实上,她本人更应该说是 " 玛丽莲 · 梦露 " 这一角色的工程师。这个符号本身的成功,离不开她个人有意的经营、周旋,尽管她同时也长期遭受精神困扰。
玛丽莲 · 梦露写真。/ 资料图
很遗憾,这部宣传 " 探讨梦露的精神世界 " 的传记电影,结果只是肤浅地展示了她的创伤和无助,而关于梦露如何在复杂的好莱坞生存,一点都没有提及。
一个破碎笨女人和好莱坞巨星的强烈反差,只留给了观众极其割裂的观感。
导演把梦露割裂成了两个人,而他强调脆弱的痛苦的那个梦露才是真的。
被消费的痛苦
1954 年 9 月,梦露正在拍摄喜剧《七年之痒》,其工作室决定在纽约列克星敦大道进行一个场景的拍摄用于前期宣传。那一次,梦露站在地铁格栅上,风吹起了她的白色长裙,这成为了她生涯中最著名的镜头之一。拍摄持续了几个小时,吸引了包括专业摄影师在内的近 2000 人观看。
电影《Blonde》对这个名场面的复刻可谓讲究。
电影《Blonde》几乎浓墨重彩地复刻了这个梦露最标志的镜头,而梦露的对面是密密麻麻的男性的目光,几乎占据了整个马路;
到了最后,梦露与丈夫参加首映典礼,在前呼后拥之中,梦露努力表现出笑容,可观众从她的视角看过去的却是眼前一切的扭曲,看客们艳羡地张开奇怪的大口,仿佛要吞噬这个可怜的女孩。
整部影片不时展现梦露被大量凝视吞没的过程,就像她刚入行时候摄影师不停地强调 " 走进光圈的中心 ",这句话几乎成了日后梦露的梦魇。为了强调梦露在整个好莱坞工业体系中被凝视的状况,影片不遗余力地呈现各种看客畸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