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 IP,现在靠老戏骨
文|刘南豆编辑|张颖
国庆档过了 5 天,《万里归途》拿了整个档期接近三分之二的票房,是今年绝对的主角。
影片由王俊凯和张译主演,类似的 " 流量明星 + 老戏骨 " 的组合,在近些年的电影市场并不少见。在一个月前的 " 网传国庆档待映片单 " 中,几乎每一部待映的大片都是这样的组合。
不少网友开始吐槽:老戏骨是不是都领了 " 奶 " 流量明星的任务?
实际上,这是市场需求碰撞下的自然产物,流量与电影各取所需。电影需要流量们带来的票房底盘和宣发抓手;而流量需要好的电影给自己作品序列镀金,需要大众对自己实力的印象改观。
只不过,和早期的流量明星以 IP 为 " 傍身武器 " 勇闯大银幕的旅途相比,最近几年倚仗的靠山成了 " 老戏骨 "。合作方式变了," 钱 " 途变小了,但口碑变好了。
这背后体现的也是电影行业近十年来的发展变迁,从盲目依赖流量明星,忽略影片质量导致烂片横行,到利用流量明星的加持,尽可能在市场与质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流量明星的大银幕旅程,也是中国商业片的蜕变历程。
IP+ 流量 = 钱
用 " 流量 " 来概括一类明星,最早是发生在 2014 年的事。那一年,《古剑奇谭》蝉联了十周全国网收视冠军,让主演李易峰一夜爆火。与此同时,上一个十年最火的韩流走到了尾声,吴亦凡、鹿晗两人先后解约回国,开启了属于内娱的时代。下一年,《盗墓笔记》再度席卷全网,饰演张起灵的杨洋赶上了 " 四大流量 " 的末班车。
那两年,鹿晗的微博评论和转发,都先后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数据是证明人气最好方法 " 的思路从此深埋," 流量 " 一词成为了对这一批明星最形象的概括。
比 " 流量 " 更早成为财富密码的是 IP,流量明星的崛起都离不开 IP 的助推。2013 年,《小时代》带起 IP 电影的风潮,此后三年里连出 4 部,豆瓣均分不到 5 分,但却狂卷 18 亿票房。到了 2016 年,影版《盗墓笔记》上映,"IP" 与 " 流量 " 开始在电影市场合体,鹿晗与井柏然的组合一举收割 10 亿票房,豆瓣评分仍是只有 4.8。
不论剧集还是电影,那几年里 "IP+ 流量 " 就是最稳定的财富密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可批量复制性,它不需要才华横溢的创作团队,只要把盘子码齐,回报是必然的。在影视投资一贯以来的风险性面前,如此 " 稳定 " 的一条道路自然令资本大加青睐。
在这一阶段里,电影需要流量明星。
恰逢彼时的影视行业正值资本蜜月期,热钱不少。据同花顺统计,2015 年,A 股市场影视相关并购高达 76 起,涉及资本 2000 亿元,平均每 5 天发生一起影视并购事件,而在 2013 年,这一数字仅为 7 起。毒眸曾经对话过的许多业内人士都曾表示,那个时候只要做个漂亮的 PPT,有流量明星出演影片,很容易就能拿到投资。
基于流量明星的票房保障能力,片方给到他们的片酬自然也水涨船高。因此,对于那个阶段的流量明星来说,片酬就是核心吸引力,即便自知能力有限、剧本不行,也不妨碍 " 勇闯大银幕 "。
但好景不长,这样的模式有着很明显的隐患——将大部分投资注入到明星片酬和 IP 版权这两个生产环节中之后,几乎没有多少项目会把足够的资源和精力留给打磨作品的品质了。
于是,烂片成了这种模式下必然的结果。而市场上充斥的大量烂片,也让观众对 " 有 IP" 和 " 有流量 " 的电影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印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部分观众看见 " 有 IP" 或 " 有流量 " 的影片,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极有可能是烂片。
毒眸统计的 2015-2019 流量明星主演电影票房与豆瓣评分
没人会永远为烂片买单。在电影市场高速增长的初期,刚踏入影院的观众们还没能建立起最基本的审美体系,但经过多年的烂片考验之后,观众也开始掌握了避雷的能力。从 2018 年开始,烂片在上映之后票房下跌的时间节点越来越快,跌幅越来越大。观众开始自觉从社交媒体上获取关于影片的真实口碑信息,也在观影决策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烂片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