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们能支撑流量明星的评论和转发,但到了真金白银的票房上,在巨大的泡沫面前,光靠粉丝的支撑力有不逮。影视投资的 " 捷径 " 不再稳定。2018 年,吴亦凡主演的号称投资 3 亿的《欧洲攻略》最终只收回 1.5 亿票房,一年后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同样只收获了 1.24 亿——流量神话宣告失灵。
钱不重要,要转型
有的人失去了资本信任,有的人卯足了劲准备转型。
2018 年,李易峰凭借一部 7.2 分的《动物世界》,打破了 " 流量主演必烂片 " 的定律。几个月后的《一出好戏》,也让张艺兴在综艺之外的演技首次得到肯定。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了靠谱的导演和剧本之后,哪怕让流量来当主角,电影也还是有救的。
到这一阶段,形势逆转,流量明星开始需要电影了。
影视寒冬的到来,让电影投资方没法像之前一样给流量明星开出天价片酬,但转型的诉求让部分流量明星开始主动拥抱优秀的创作团队,即使片酬有限。在《动物世界》当年宣传的通稿中就有提到," 李易峰为营造郑开司这一角色潜心钻研半年之久,为此不惜推掉了多个电视剧和广告代言。"
转型是必然的道路,流量明星终究是一碗青春饭。在 " 流量 " 一词兴起前,人们用的近义词是 " 偶像派 ",唐国强、刘德华等 " 老戏骨 ",年轻时也都被指责为不会演戏的 " 偶像派 "。颜值虽好,但难以长久,只有拓宽戏路,谋求转型,才能延长演艺生涯。
而无形的 " 鄙视链 ",也让电影成为了流量明星们最需要啃下来的 " 硬骨头 "。由于电影画幅更大,对演员特写镜头的表现要求更高,对试图证明自身演技的流量明星来说,是最有力的说明。加之票房数据比起剧集播放量而言水分更低,可受粉丝操控空间更小,更能代表大众化的评价,因此一部票房与口碑兼具的电影,将成为流量明星转型道路上最坚实的实绩。
朱一龙粉丝制作的实绩图," 一番总票房 21 亿 +" 成重点
但流量常有,而好导演、好剧本不常有。很多流量在转型道路上没有贯彻大银幕的方向,反倒是回到小屏才更易出彩。李易峰拍完《动物世界》之后回去拍《隐秘而伟大》,张艺兴在《一出好戏》之后回去拍《扫黑风暴》《相逢时节》,而鹿晗更是一直等到《穿越火线》风评才有所好转。
大银幕是实绩,但闯起来并不简单。
易烊千玺效应
唯一一个让所有流量 " 同行们 " 都艳羡的样本,或许是易烊千玺。
拍完《长安十二时辰》演技已经颇受好评的易烊千玺,选择了野心更大的大银幕。同年上映的《少年的你》,豆瓣评分 8.2,收获票房 15 亿。易烊千玺也靠这部影片获得金像奖、金鸡奖最佳男主提名,从新人一跃到接近影帝的位置,可谓 " 梦幻开局 "。
《少年的你》
易烊千玺找到了一条流量转型的模板道路:找一个彻底放下自己的颜值,甚至刻意扮脏、扮丑的角色。这一策略最早在李易峰的《动物世界》中就已有苗头,近来的电影里《人生大事》中的朱一龙,《断 · 桥》中的王俊凯均有这一共性。
本质上,这一策略就是打破大众过往对流量明星主演电影刻板印象的最好切入口。通过形象上塑造的反差感,来提升关于演技的好评度。营销时也可以摆明电影主创要求流量明星牺牲自己的形象,潜台词无外乎是:该片是以影片质量为第一位的,而非试图以流量颜值圈粉丝钱。
但以这样的角色为主角的故事不是时时都有,反而是 " 老戏骨 + 流量 " 的搭配方式泛用性更强。如今," 老戏骨 + 流量 " 取代了 "IP+ 流量 ",成为了一种新的趋于稳定的 " 财富密码 "。
据上海财经大学的一篇论文研究显示,选取 2013-2020 年上映的 2041 部电影为样本,发现流量明星对电影票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影响,但 " 主演为流量明星 " 的影响力在权重上要低于 " 配角为流量明星 ",说明流量明星作为配角时对影片票房加成最大。
同时,研究还发现,流量明星和实力派演员在不同的上映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首周票房中流量明星影响力更大,首周过后,实力派演员的影响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