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这个相貌平平的演员身上竟蕴藏着如此强烈的爆发力,当他给角色灌输情感的时候,观众能真切地被他所感染,毫无抵抗力。
张译用他的 " 诚 ",演出了角色的 " 真 "。
那些年,张译出现在很多电视剧里,但他饰演的角色,少有重复之感。
《生死线》里的何莫修、《温州一家人》中的麦狗、《好家伙》中的芦焱等角色,都在他的演绎下充满了生命力,让观众感到亲切。
演着演着,他越来越明白,怎样演戏,最能打动观众,怎样演戏,最自然,最妥帖。
2017 年的《鸡毛飞上天》算是又一次的厚积薄发,当他以陈江河这个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大家再一次被折服了。
在《鸡毛飞上天》里,可以说张译贡献了当年电视剧领域的最佳表演。
他饰演的陈江河和殷桃饰演的骆玉珠八年不见。突然在车站中陈江河看到了骆玉珠。
陈江河没有大喊。他想喊,却出不了声。嘶哑的叫喊,让观众几乎窒息。
那一瞬间,我知道张译大成了。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表演方式,而且知道如何去完成最佳的处理。
我们确信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转战大银幕,去拿上几个影帝,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虽然他自己写的书书名叫 " 不靠谱的演员爱说如果 ",但他身上似乎总有种 " 靠谱 " 的气质。
我们渐渐意识到,如果一部电影电视剧里有张译,未必就好,但绝不会差。
02
张译演戏,给我的最大印象,是三个字:
爱琢磨。
不信你去听他各个角色的口音。
中国演员的口音问题,是老大难。
香港演员演东北警察还是港台腔,很多年轻演员不管到哪儿都一嘴京片子。
能熟练应用各地方言的演员不多。张译是一个。
《士兵突击》里,他说家乡的东北话。
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他说了北京话。
方言赋予了角色不同的气质,孟烦了那个惫懒倔强的模样,也还就是京腔最合适。
《生死线》里张译演海归博士何莫修,自创了 " 美式普通话 "。
这个口音的创造,给角色赋予了先天的讨喜感。
编剧兰晓龙也表示,后来听不到小何的 " 美普 ",还甚是想念。
在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中,东北人张译又演起了山西煤老板。
一口山西话说起来,隔着大银幕都能闻到老陈醋味儿。
在《鸡毛飞上天》中,张译又操起了南方口音,一张嘴说话,味道就对了,不了解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是张译的天赋就比别的演员高好几层楼吗?
我倒觉得 " 用心 " 二字要更重要一些。
连台词都说不好,戏又怎么能演好呢?
张译的台词功底,用一个字就可以形容:稳。
他在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里演丢了儿子的老板韩德忠,有段在酒桌上的独白戏。
一边喝酒,他一边自责,说着说着,就唱起了戏。
大段台词的处理,张译拿捏有度,配合精确的面部表情,韩德忠这个角色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这可不是音色好、情感充沛就能做得到的。
不细琢磨,很难找到那个状态。
所以说张译是聪明人。聪明的他总是能够找到开启自己所要饰演角色的钥匙。
比如《追凶者也》里的那个 " 五星杀手 "。
一口东北话不稀奇,夸张的面部表情不稀奇,发狠和倒霉时的对比不稀奇,但你如果注意到他对细节的拿捏,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比如着急时从鼻梁上滑落的眼镜,比如游走不定的眼神,比如那仿佛随时就要发狠的双手。
他没有把杀手演得歇斯底里,却用最正常的方式演出了歇斯底里。
张译在书里写他小时候是个 " 闷骚 " 的孩子。
这种性格的张译,能静得下来,又能完全释放。他善于去反思自己,又能够迅速将思考诉诸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