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她要成为在任何时候脱掉衣服都可以不露怯的女人 "。
随着她的工作升级到了银座,她的目标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工作十年后,她接受采访时冠冕堂皇地表示她所理解的 " 成人 ",就是能相信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她选择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似和 " 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 价值观相悖。
但其实,只不过是给自己的野心上了一层保护色。
不是不想比,是认识到比没有尽头,而她已经累了。
年纪渐长,她才逐渐认识到东京的浮华世界里,有着一层不可跃迁的东西。
是再发达的世界,女性也不可跃迁男性权力层,是乡土不可跃迁入城市,是底层不可跃迁入上层 …… 有这一层隔阂、壁垒。
这也是剧中为什么要打破第四面墙来强调的那个点:
女上司告诉观众,为什么她一定要在面试中询问 "1985 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
因为当年日本颁布了改变女子地位的法律,从此女性在职场不再只是端茶送水的角色。
可话刚说完不久。
女下属,就迅速摔碎了这碗鸡汤:
不论职位多高,不幸福都是浮云
不论在哪个时代,结果还是结婚生子组建家庭
此时剧中三十出头的绫,正陷入继续打拼事业还是结婚生子的困扰。
而言之凿凿的女上司,其实是已经有了几个孩子的离婚妈妈了。
在这样激烈交锋中,去思考女性究竟要什么,命运应该何去何从。
因此,你会发现,模板没错,尤其是模板的结尾,讲述女性经历了一切之后,才清醒自己的位置。
清醒背后的无解,才是这份 " 图鉴 " 终极意义。
可换到了我们的改编里。
不敢讲清醒,反而把大多数笔墨都放在了大女主的拼搏、受挫、迷惘的桥段里。
但拼搏的细节又没看到。
反而是一受挫一迷惘,就是醉生梦死和放浪形骸。
甚至为了刻意强调女主属性,矫枉过正地给她们的生活填充各类男性。
让表达的内在变种为:
一个女人不经历 x 个男人,就认不清自己。
对,是经历男人,而不是经历工作和事业。
所以,女性除了男性就没有生活、工作?没有男性就无法升职加薪?
这样拍,本质上不还是男性视角。
北京如此,上海如此,台北如此。
看多了就发现。
国产改编之所以不行。
除了套模板的尴尬生硬。
难过的,在于它依然在遮掩房间里的大象,来试图编造一个可歌可笑的成年童话。
回到第一个问题,如果抛开性别,我们为何看《女子图鉴》?
因为对现实的不安全感,失落,担忧,怀疑,焦虑,每时每刻都在面前发生。
小城市没有空间。
大城市呢?
那些剧里不敢讲的是,女主二十年的经历,很多人要花一辈子明白:
所追求的那些幻想中的美好生活。
当下,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死的循环。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间,每一个绫的脚下,无数漂泊着的尸体被踩得吱吱作响。
他们早已安息。
但悲剧的是。
踩着他们的,也终会认清自己,死活爬不上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