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开了家新公司,影视圈顿时沸沸扬扬。
对于具体情况,我不详述,简单来讲,陈可辛导演发觉留港无意义,北上同样前路迷茫,便毅然决然选择出海闯荡,自己开办流媒体创作公司,自产自销,避开许多麻烦,重获几许自由。
没有路了,便找条路出来,聪明了一辈子的陈可辛,依然拥有着超越同侪的敏锐度。
有人走,便有人留。
当我们看到那些留下的人拍的东西时,往往就能够明白走的人为何要走。
前两天,偶然间我看了一部网大,质量不佳,撞见是我倒霉,本没必要拎出来单写一篇,浪费笔者和读者的时间。但看完之后,我忽然发现,这部网大,竟像是香港电影某个角度的缩影,细看这部网大的千疮百孔,依稀便是今日香港电影的累累伤痕。
这部网大名叫《致命 24 小时》。
我之所以没有对它视而不见,是因为导演叶念琛并非无名之辈,此人虽然上限不高且下限极低,但始终算是一位长期活跃于香港影坛的重要导演,产量很高,也拍出过一些蛮有意思的电影。
熟悉叶念琛的影迷知道,影评人出身的他拍爱情片成名,他的爱情片,特点除了不变的邓丽欣与方力申,还有片尾常见的反转。不过,他的所谓反转,并不像大多数悬疑片那样通过细节的铺垫完成,而是撕开爱情平静美满的一面,以残忍而惊悚的现实对观众进行暴击,使人在看完电影后有种后怕的感觉。
《十分爱》、《独家试爱》、《我的最爱》等片都是如此。
一部如此,观众尚觉得新鲜,部部如此,说好听了叫风格鲜明,说难听了就是江郎才尽,拿同一个套路敷衍观众,赚些快钱。
更何况,叶念琛拍片,只有小聪明,没有真本事。他有好点子,却讲不了故事,对视听语言更是毫无追求,拍电影从来都没有电影感,也不会调教演员,拿邓丽欣来说,跟着叶念琛蹉跎多年,拍了一大堆片子,没一部的表演够得上《金都》的边。
这些年里,叶念琛拍片不辍,论勤劳程度,几乎可以与邱礼涛比肩,但他不管是水平和态度,都和邱礼涛差的太远。故而,同样是兢兢业业的影视民工,邱礼涛还在接院线大制作,叶念琛就已经沦落到只能拍网剧网大了。
可惜的是,叶念琛甚至不具备拍好一部网大的能力。
《致命 24 小时》最多算是半部爱情片,虽然也涉及叶念琛电影中常见的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但从题材和故事来看,它更适合被归类为惊悚片。
这毕竟是一部网大,而网大往往会追求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要么来点下三路的擦边球,要么在悬疑惊悚上做文章,而这些,并不是叶念琛这路导演所擅长去做的事情。
显然,叶念琛也并没有想要用心创作,老影迷看完《致命 24 小时》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设定到细节,这部电影都和 1993 年的经典三级片《盲女 72 小时》有太多雷同之处。
我不敢妄言抄袭,但即使本片没有买原作的版权,并非翻拍,恐怕也和原创没有太多关系,虽然叶念琛在片尾打出了 " 叶念琛导演作品 " 七个大字,还署名了编剧,但这片借鉴没借鉴《盲女 72 小时》,叶念琛心里清楚,影迷也都明白。
香港电影素来有炒冷饭的传统。有人厨艺精湛,能把冷饭炒出新滋味,有人手艺不佳,便只会越炒越馊,把冷饭炒成臭饭。
叶念琛自然是后者。
对比《致命 24 小时》和《盲女 72 小时》,我们会发现,老片新拍,竟然改得一无是处,原作的亮点几乎全部都消失不见,本以为拍过院线片的作者导演,哪怕是拍网大也能拍出点门道,却根本都达不到及格线。
《致命 24 小时》和《盲女 72 小时》两部电影的设定大差不差,盲女独自在家,变态为报复盲女丈夫潜入其家中,对盲女施暴虐待,盲女与其斗智斗勇,最终以盲女取胜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