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早班车》的大获成功,与鲁豫极强的能力息息相关。
记忆力、表达力,开创力,能吃苦。
她过目不忘,每天凌晨四点起来,阅读今日时事热点,然后脱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播报新闻。
不念稿,而是说新闻,鲁豫的风格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
凤凰卫视台长刘长乐夸赞鲁豫:"鲁豫说新闻的风格,将在中国电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彼时鲁豫甚至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凤凰卫视的台柱之一和家喻户晓的女主持。
正是因为如此,也才有了后来凤凰台为她量身打造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
在后来网友们的口中,这似乎是个多么烂的尬聊节目。
但它当年刚出时,是货真价实地受欢迎,影响力巨大。
2006年时,媒体报道是这样形容《鲁豫有约》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没有经历过《鲁豫有约》中的感动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即使看不到香港凤凰卫视的频道,但在中国内地的地方电视台中,《鲁豫有约》这档节目的极高普及率也会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就是因为太受欢迎,所以才从凤凰卫视卖往全国各大地方台,就是因为观众看不够,才从周播改为日播。
那时候,鲁豫各种大奖傍身,被CNN称为"中国的奥普拉",《鲁豫有约》也曾被 《时代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风光无限。
不否认后来《鲁豫有约》的质量下滑,国内谈话节目的黄金时代也已远去。
但如今的互联网上提起《鲁豫有约》,不该只有"真的吗我不信"。
它和鲁豫一样,没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04
继续反转
鲁豫大概也没料到。
只是去录一期《脱口秀大会》而已,自己也就是常规操作,结果一下变得人见人爱了。
被黑了这么多年,翻身来得猝不及防。
从"何不食肉糜"到"真会共情"。
到"情商负数"到"如沐春风"。
从"废话大王"到"好有文化"。
甚至从"鲁豫好丑"到"姐姐真美"。
不是鲁豫真有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骤变中,不变的其实是对于人,对于事物一厢情愿的期待:
它必须是简单的。
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可以被最快地理解。
然而是这样吗?
其实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
我们都只是通过某些时刻的片段,就给鲁豫整个人定了性。
同样没料到后果的,还有同样在《脱口秀大会》当了一次领笑员的周迅。
人见人爱的周公子,也成了全网讨伐的"208w",被骂上热搜第一。
周迅当领笑员的效果是不好,很多梗她不懂,表达能力也不行。
说周迅表现不好,来错了节目,都是正常的批评。
但诡异的是,只是get不到梗的周迅,也幸运收获了一枚"何不食肉糜"。
是周迅连夜变脸?
其实大家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哪个才是真的周迅。
通过片段臆造出能满足某个时刻情绪的周迅就够了。
当初红毯一句"好多人啊",也许不过是大家附加在她身上的幽默感,她可能真的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私下不爱打扮,素颜示人,大家就说她接地气,是热心市民。
那一刻,巨星周迅仿佛成了和你我同样的阶层的人。
但这当然不可能。
她表演时理解人物天赋异禀,总是演文艺片。
也就一厢情愿地给了她"文化人"的剧本。
但周迅其实说过,自己并不爱读书。
非理性的滤镜下。
人一旦站队,就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并且将看到的一切,强行幻化成符合立场的想象。
就像《让子弹飞》中经典的那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