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妮卡
编辑 | 李春晖
越是类型化的国产剧似乎越难逃烂尾魔咒。从暑期档的《苍兰诀》到最近刚完结的《请君》,都被观众讨伐结局烂尾。至于远溯到《香蜜沉沉烬如霜》或下沉到《覆流年》这样的开局之后就开始崩坏,那就说不完了。
让观众感觉 " 烂尾 " 的原因很多。《苍兰诀》大结局里,男女主看似圆满地亲了四次,但男主东方青苍却被指人设崩塌,魔尊变仙侍,原本吸粉无数的 Bking 人设突然舔狗化。《请君》则直接开放式结局,没有交代男主角陆炎的生死。
人设崩塌,结局潦草,难以自圆其说,难道编剧不懂这个理儿?《请君》制片人 @噗噗王者阿鑫回应编剧出了不止 7 稿结局,剧本从开发到后期熬了 70 个通宵,最后之所以会呈现开放式结局," 是因为要留一点想象 "。
说来有意思,随着自媒体发达、观众日益 " 专业化 ",越来越多幕后人员来到台前()。于是,国产剧每次一被骂烂尾,这类 " 卖惨 " 解释的小作文便会浮出水面。
此前还多次出现编剧内讧甩锅事件。比如今年剧集《今生有你》《玉面桃花总相逢》编剧被讨伐烂尾之际,都有疑似参与项目的编剧在豆瓣发贴指责总编剧、导演、制片人 " 魔改 " 结局,并附上自己原本的剧本结局,以证清白。
暂且不说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孰是孰非。其实群众并非不懂这些道理,一是众口难调,二是编剧没有剧本实控权。那在国产剧的工业流程中,烂尾问题的根结到底在哪?被观众讨伐了那么多次,怎么就不能有效减少烂尾率呢?
立项逻辑决定 " 虎头蛇尾 "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是,在国产剧的制作流程中,编剧是提供服务的乙方。一般来说,话语权在出钱的甲方。虽然大编剧会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在合同中谈判,但终归还是甲方说了算。
编剧的甲方要么是视频网站,要么是制片公司。但众所周知,网剧成为主流后,能财大气粗拍完剧再卖版权剧给视频网站的公司变少了。大部分制片公司都是先去平台过会立项,确定平台会出钱后,再启动项目。
所以这几年,视频网站的审核制度深刻影响着剧本创作。编剧想接下这单活儿并且确定能拿到钱,关键就是通过平台审核并完成立项。
而平台立项审核的内容就是大纲、人物小传、前五集剧本。所以编剧、制片公司为了过会,前五集剧本通常都要花很长时间打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一部新剧刚看还不错,但五集后就开始拉跨。这和旧分账模式下的 " 网大前 6 分钟 " 效应是一个道理。
一旦项目过会,制片公司和视频网站就会商讨合同谈预算。这时制片公司、编剧紧绷的弦就会放松了,因为不管这个项目后续怎么样,钱已经 " 落袋为安 "。
谈预算的同时,视频网站也会跟制片公司商讨详细的拍摄、后期、播出时间计划。根据平台的计划,有的项目给到的整体时间可能比前五集打磨时间少。比如下半年平台某剧场缺恋爱剧、青春剧,那你就必须在下半年赶出来。
很多编剧都吐槽过一旦过会,就会被疯狂催稿、催进度。而即使平台给到时间比较充裕,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五集剧本之后,编剧会开始推分集,相当于每集剧本的大纲。推完全部分集后,一般也会向甲方交付一次。这个时候,关于结局,各方就会提出意见了。
如果没有一个既有审美、又有话语权的人能一锤定音,编剧修改甲方意见这一过程就会拉扯很久。即使顺利完成了初稿剧本,一旦导演、演员进入,又会有一轮轮剧本修改。因为有些导演、演员会自带编剧来改剧本。
而每一轮修改时间一旦拖延,都会压缩剧本完稿的时间。最终,为了平台在下个季度能顺利播剧,制片公司就会赶鸭子上架,剧本还没完稿就先拍了,甚至到最后一刻才定下结局。
大多数时候,国产剧的结局都是在仓促中定下的。而且,有编剧朋友向硬糖君透露,按照正常的编剧逻辑,结局一般是要再制造一个爆点。有些编剧为了爆点,也为了能做续集,就会玩把大的,挖一个大坑,让观众带着强烈的困惑期待续集给出解释。但平台是根据第一部播出热度来决定要不要拍续集的。这就造成很多剧的续集没等来,只留下狗血结局和一地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