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三金双满贯获奖情况:
金鸡:最佳影片《夺冠》,最佳导演《中国合伙人》
金像:最佳影片《甜蜜蜜》/《投名状》,最佳导演《甜蜜蜜》/《投名状》
金马:最佳影片《甜蜜蜜》/最佳导演《如果爱》/《投名状》
这些脱离了香港背景,接内地地气的票房胜利,让陈可辛成为了众人口中" 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 "。
在商业电影里坚持艺术表达,在坚持自我表达时,又能站在商业的角度,看到市场的需求,这是陈可辛的特别与可贵。
一方面,他做起来很辛苦,两头不讨好;另一方面,这又是他的电影的维度和弹性的表现。
所以,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 Changin' Picture 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件再陈可辛不过的事儿。
作为一个香港导演,陈可辛难得地保持了不同于绝大多数香港导演的克制与清醒。
没有囿于本土创作的局限,始终在寻找新的出路。
他热切投入了一个个奔腾的时代。
但,又不愿随波逐流。
在 Sir 看。
这次事件,真正值得我们思考,或者是刺痛的,更应该是这个词。
韩国。
" 韩国已经证明了 "" 如果看韩剧,那为什么不看中文剧呢?"
今天,韩国影视已然站在亚洲文化的桥头堡。
但我们不是没有引领过。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电影就几乎踏平了半个亚洲。
以韩国为甚。
被我们视作巨星的天王天后们,当年,都是我们偶像的迷弟迷妹。
全智贤 17 岁采访张国荣秒变花痴;权相佑说 " 我从小是看中国电影长大,小学的时候每年中秋节都有中国电影在韩国上映,我一个不落地都看了。"
2004 年,王祖贤《美丽上海》韩国光州电影节上映,Rain、文根英等主动捧场。
更别提热门韩剧《制作人》《请回答》等一次次以港星、港片做梗。
但你看看今天港片和韩片的现状对比。
恭维,是不是成为讽刺?
一种娱乐正在绝迹,一种娱乐正取而代之。
更可怕的是。
后来者还在 "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
在这种集体堕落中,陈可辛所守住的,无非是一个表达者尽可能诚实的底线。
所以。
不必诋毁,也不必谬赞。
诋毁没有良心。
谬赞实则回避我们该承担的问题。
好比眼下。
舆论渲染韩国影视的强大,是环境开放,业界扶持,工业进步,以及整个行业。
但又往往忘记了,从创作者到相关部分,再到媒体评论,共同展示出对作品的真诚的理解和包容。
回到陈可辛。
比起商人或大师。
Sir 更愿意称之为一个有表达的匠人。
他的才华不比王家卫,独立不比许鞍华,风格不比杜琪峰。
但他珍视手艺。
正因为珍视这门手艺,所以才不忍将之付之于流行的大合唱,而想保留一点点手艺人的骄傲。
1992 年,陈可辛与曾志伟、李志毅等 5 位合伙人一起创立了 UFO 电影公司。
公司第一部作品《风尘三侠》" 就很厉害了 ",而之后推出的《金枝玉叶》更是让陈可辛到现在都怀念—— " 我非常享受《金枝玉叶》上片的那个感觉,但是我一辈子都找不回来。"
" 有格局,有故事、有情节,又感人、又商业。"
说到底,在这个、那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中,陈可辛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
在艺术和商业的平衡。
超越宏大与庸俗的平衡。
在以浓烈,偏激为美的当下。
作为影迷。
我们能给予,除了祝福,就是致敬。
而作为个体。
Sir 越来越珍视这样中庸,诚恳的表达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 K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