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顶流,接连塌房。
流量明星,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星」。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对流量趋之若鹜。
这也越发衬托出拒绝随波逐流者的可贵。
前不久,郭晓婷在采访中道破贵圈畸形生态。
堪称「内娱孤勇者」。
而最近,初代顶流李宇春也语出惊人。
直言自己主动去流量,解散粉丝后援会、淡出微博八年。
对「营业」更是竭力抗拒。
同时,她对内娱如今打造流量明星的做法也不认同。
早年选秀,是草根自我表达式的「想唱就唱」。
如今却是被动的「我由你打造」。
没有真实的自我,只有迎合的人设。
此言一出,有人夸赞。
觉得她是娱乐圈少见的清醒真诚。
当然也有人质疑。
明星就是流量本身,「去流量」只是空谈。
靠流量吃饭,却又看不起流量,实则是偏见。
明星真的能主动「去流量」吗?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李宇春的成名之路,观众并不陌生。
2005 年,她凭借惊人的 300 多万票数登上《超女》冠军宝座。
在网络还未普及,只能投票依靠手机短信投票的当时。
李宇春是当之无愧的民选「顶流」。
与流量相伴而生的粉丝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但李宇春却开始一系列「去流量」行动:
解散粉丝后援会。
弃用微博八年,主动淡出社交平台。
微博流量风口期,她不「营业」却转而去演了一年话剧。
甚至另辟战场,开始接触电影。
在《十月围城》《龙门飞甲》中化身打女。
李宇春之所以如此坚持「去流量」,既是自主也是无奈。
一夜成名之后,质疑声铺天盖地。
她一边登上时代杂志周刊封面,成为现象级的符号。
一边被造谣、辱骂、攻击、取各种黑称。
成为初代顶流的同时,也成了初代网暴受害者。
她对流量带来的伤害,持以沉默抵抗。
淡出网络,去填充年少成名造成的生活经验真空地带。
同时,保持流量很多时候都以牺牲个人坚持为代价。
这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艺人来说,十分煎熬。
公司要求的版权商业歌曲,「甚至不符合你的价值观」。
只好通过「去流量」来保留核心的自我。
而让个人坚持战胜流量利益选择的原因,也在于李宇春成名之路的特殊性。
区别于如今的资本包装,早期的选秀明星大多「草根」出身。
成为高高在上的明星之前,根还在土里。
因而,李宇春步入如今的流量场域时,感觉到了很强的不适感。
正如她采访中所说,以前的选秀是「想唱就唱,任何人都可以去唱」。
是草根的表达。
如今更多的是「我由你创造」「你越喜爱我越可爱」。
是服务型的权力关系。
由于她不认可这样的模式,所以只能拒绝流量时代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