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晓楠用「笨拙」评价李宇春的姿态。
的确,李宇春的实力似乎总是落后于她的认知。
虽然拥有极高的国民度,但作品却处境尴尬。
《Why Me》《下个,路口,见》《无价之姐》赢得了传唱度,却深陷抄袭丑闻。
尝试了高难度的戏路,也提名奖项。
可始终欠缺一部真正公认的演技代表作。
反倒常常被评价为电影中令人出戏的扣分因素。
因而,与其说这段采访是为李宇春加冕。
不如说是终于把她还原为一个普通艺人。
剥去初代顶流的光环后,以亲历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流量时代的另一种选择。
实际上,刻意与流量保持距离的艺人,并非只有李宇春。
2015 年,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接连大爆。
事业巅峰期,邀约应接不暇。
胡歌却急流勇退,选择留学。
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期间。
影迷自发集资购票应援,遭到胡歌本人发文回绝。
与胡歌搭档两部剧同时爆红的演员王凯,也选择解散了自己的粉丝后援会。
他认为用作品给予回应,才是和粉丝最良性的互动。
有些人只想认真做演员,流量操作对其而言反而成了负担。
因《你好,李焕英》一朝飞升的张小斐,同样果断解散了后援会。
放眼整个华语圈,「去流量」实则早已是香港乐坛的优良传统。
谭咏麟就曾公开宣布以后不再参加任何音乐及歌曲比赛节目,也拒领任何音乐奖项。
巨星顶流的急流勇退,是给后来者让路。
为香港乐坛的新生力量让渡出更多生长空间。
张国荣、梅艳芳、黎明、张学友、许冠杰等诸多巨星也选择主动「去流量」。
或退出乐坛,或拒绝拿奖。
既是出于对自身生涯的清醒规划。
也是以身作则,令行业迈向更多元的格局。
梅艳芳就曾直言,相比于被复杂的外界因素影响歌唱,不如找回自己喜欢的路向,如此反而更开心。
功成名就的大咖前辈选择「去流量」。
是因为流量对其而言,早已是虚无的泡沫。
拂去浮华,更见真章。
明星「去流量」,观众自然喜闻乐见。
隔绝行业纷扰的乱象,艺人所专注的事业也会更加优质。
同时,「去流量」让艺人与粉丝的关系更为纯粹。
没有做数据、控评、撕番位。
靠作品与实力说话交流的圈内生态也会更为健康。
就像李宇春主动跳出流量怪圈之后。
受其影响的粉丝也明显感受到更多的正向循环,回归到最初喜欢一位艺人的轻松状态。
「去流量」虽好处多多,但也难度甚高。
首先,深处漩涡中心的艺人本身要有清醒的认知。
在被巨大的关注度冲击时,仍能准确辨认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李宇春谈及自己总是被问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感受。
她能意识到自己处于时代之中,并不以此为傲。
浪头能起,并不是因为某一滴水。
而是仰仗大海,潮汐,甚至月亮。
而要保持「清醒」,并非易事。
它要求艺人本身有时常自省。
许多明星虽有关注度,却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理所应当地生活在充斥着溢美之声的真空层主中。
享受惯了明星身份带来的客气,久而久之丢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