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观众连名字都不想看到的张翰新作。
而敢于去流量的人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长久的自省能力其实是一种折磨。
想要精进,就要不断怀疑自己。
其次,「去流量」的前提是实力。
艺人需要有切实的作品去支撑演艺事业。
才能在流量光环消散之后获得自我价值。
正如演员王凯事业巅峰期解散粉丝后援会,此后依旧能成功塑造《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一角。
进一步扩大国民度,靠的本是自身演技实力而非流量加持。
而这同时也是如今许多流量明星过度依赖流量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去流量」以后,实力空无一物。
包装出来的人设与杜撰出的励志故事早已泛滥成灾,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艺人的全部事业。
就像前段时间被嘲到出圈的丁泽仁塌房风波。
身为偶像,唱跳实力与职业自律性皆无。
唯有用「你是我唯一的姐」对粉丝苦苦哀求讨好。
无非是深知,没了这点粉丝后,在娱乐圈毫无立身之本。
流量明星对自身处境并非一无所知。
而粉丝目睹过众多塌房惨案后,也未必会继续神化偶像。
可吊诡之处就在于,他们依然彼此配合演着一出大戏。
粉丝把刷出来的数据当成「实绩」来吹嘘。
面对演技差评,也拉流量作遮羞布。
殊不知,普通观众看的是体现在作品中的实力。
从来不是作品之外仅饭圈可见的虚名。
如此一来,也反证出为何以前的艺人不易塌房。
而如今「顶流们」却接连爆雷,本质上正是没有实力托底。
许多人想要成为偶像,并非是出于音乐或表演梦想。
而是直奔着「做明星捞钱」。
以前偶像的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榜样。
如今却是拿着天价日薪,可只有在卖惨时才能展现演技的「208 万」。
确实,流量带来的巨大收益,也让「去流量」的代价变得高昂。
曝光度和活跃度消失,意味着不被看见就会被逐渐遗忘。
就像李宇春淡出微博去演话剧,就得到许多劝退。
原因正是经济上实实在在的损失。
而即便如此仍选择去流量的原因,又再度回到了艺人本身。
那就是对自己有所要求。
渴望进步而非停滞,琢磨精进而非躺在功劳簿上啃账本。
毕竟,好演员被流量反噬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杨紫几部流量合作剧,接连因对手演员塌房之故而不见天日。
曾经她认为流量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角色。
可这份初心,也逐渐隐匿在一部部自我重复的古偶之中。
而真的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却大都是无流量时期的角色。
流量让资本狂欢,粉丝疲累,演员为其所困。
让陷入流量怪圈的所有人,不停追逐一个虚无的东西。
而说到底,观众真正在乎的根本不是流量。
而正是「去流量」之后留下的好作品。
全文完。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