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接下来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有一次他接了一个活,二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我的床板放不下我的褥子,吃完饭没有水刷饭盆,晚上没地方洗脚"。
就是这个瞬间成为耿帅的临界点,"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要这样了"。
当然了,事到如今我们可以说手工耿的主动改变是成功的。
因为他全网有超过1800万粉丝,去了快乐大本营,上了央视,甚至接受了《华盛顿邮报》的采访。
他用成功证明,当时选择一种"例外"的生活方式是对的,是有价值的。
手工耿最喜欢星爷的电影,因为周星驰擅长向小人物行注目礼,每一个废柴都得以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咸鱼翻身。
手工耿把现实活成了星爷的电影,废柴逆袭。
但我内心知道,我绝对不是因为"励志"而爱上手工耿的。
反而是他身上"浪费大把时间做一件然并卵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用,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喜欢"的部分。
丝毫不励志的部分,最为动人。
这会让我想到电影《鱼之子》,一个小孩痴迷关于鱼的一切,但她没能天赋异禀到做鱼类海洋学研究的地步,那她还能不能只是爱着鱼,过完整个人生?
那部电影是个成人童话,故事里父母、朋友、陌生人……所有人都在帮助这个女孩维持不切实际的泡泡,她最后成为小村里的"鱼博士",依然保持着爱。
还有一部北野武的电影《阿基里斯与龟》,一个男人痴迷画画,他经历了家族企业破产、父母相继去世、妻子分手、朋友离开……他成了耄耋老人,依然痴迷画画。
但他一辈子没卖出一幅画作,也绝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他可不可以一辈子这么没心没肺地画下去?至少在北野武的温柔世界里可以。
这些都是童话,那么现实呢?
现实可不可以不必成功,也能去选择一种例外的生活?
最近读到一个清洁工叫王柳云,她经历过手工耿那样的临界点,50岁时她决定去学画画。
她就是另一个刘小样,想要逃离的平原是北京二环写字楼里打扫厕所、楼梯、会议室这样的清洁工的宿命。
图源:故事fm
她先去了福建屏南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实验基地,她还算有天赋,一度真的能靠画画养活自己,凭借着「农妇画家」的名头一下子卖出好多画。
但很快又不行了,王柳云不得不回城市打工,直到可以再次出发。
这次她去了深圳大芬村,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基地,每年批量复制数以万计的世界名画,她可以在这里学到各种技法。
这次成功了吗?很难讲。
在这条不断逃离、不断拓荒的旅途上,生活并没有善待她,丈夫在家欠下两万债务,王柳云不得不再次打工,在糊口和画画两种生活里来回折返。
但她始终知道"我喜欢画画,画也爱我"。
"我身体里挤满各种各样的思维,它们是身体里的一堆落叶,到了我要提笔的时候,就是蝴蝶从窗口飞了出来。"
手工耿、鱼之子、王柳云……他们都在选择一种违逆社会价值的活法,一个例外的可能性。
我想,我们为他们动容,就像为那些无用的发明动容一样——
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原来物件还可以这样,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
我们以为世界就是如此了,事事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些看似无用的物件,根本无法嵌套进这个充满了逻辑的现实环扣。
但它们如同神迹一样出现了,生长了,还很茂密,很美。
也许勇敢的人有一天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珍道具,然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