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 Sir,又被一条 " 搞事情 " 的微博吸引了。
# 朴赞郁说重庆森林被高估 #。
孤独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
抓住毛巾或香皂的镜头实在让人无语
△ 图源:微博 @看电影
搞事的不是微博本身。
而在评论区,简直炸开了锅——
" 不要脸,墨镜是你能评价的?"
" 王家卫被高估,那朴赞郁就是垃圾。"
" 蹭到戛纳尾巴都要翘上天,韩国电影真是没骂错。"
先不说这条影评产于 2016 年。
就是现在。
这样的反应也让 Sir" 大受震撼 "。
△ 李安评价伯格曼作品
一个导演对另一个导演与其作品的评价,本应相当精彩。
不是饭圈撕逼那样无脑。
而是真正的正主下场,大佬相轻。
再加上影迷疯狂站队,路人置喙一二,结合影史时事,简直称得上刀光剑影、振聋发聩、历久弥新。
足以成为理解导演的最好的材料。
Sir 抄笔记都来不及,怎么还吐槽起来了?
噢。
或许大家是忘记了那一场又一场高级的嘴炮大战。
那是与我们当下沉默正好相反的,另一个舆论平行世界。
来来来。
前方路况拥挤。
大家记得排好队,请依次检票,按序入场。
01
对事不对人
今年春节档,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心迷宫》《爆裂无声》的导演忻钰坤的豆瓣突然更新了这么一条动态:
评价的是《四海》,韩寒新片。
本来 Sir 也没觉得有什么,《四海》的分数已经能说明一切了,但仔细看,底下的留言立刻有人提醒:
同行啊 ……
似乎意思就是,同行之间,就不要批评了,即使你觉得这个作品真的很差。
果然没多久。
忻钰坤删掉了短评,并在朋友圈称自己被盗号,以一场奇怪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插曲。
但,同行之间真的只能互捧不能批评了吗?
当然不该是这样。
你或许会记得导演们之间的友情互捧,可与此同时,直接或间接的不满表达同样珍贵。
贾樟柯。
曾经在评论第五代导演这些前辈时也没客气。
谈陈凯歌的代表作《霸王别姬》:
他(陈凯歌)基本上是被商业化了,现在做的东西,像《霸王别姬》,那种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
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
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
中国那些大腕导演根本就没有拍摄商业电影的才华。
谭家明。
作为王家卫恩师,给他剪了《阿飞正传》等不少影片。
但聊起《花样年华》,则说:
好空洞 …… 慢镜头,穿着长衫扭来扭去,但我不信服这两个人的感情会触动到我。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甚至谈起娄烨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夜晚》:
整部片子不论从摄影还是 剪辑都显得有 些刻意,有一些跳接甚至很随便,导演的姿态太明显了,对情感的沉淀不如《颐和园》。
1805 电影网 - 谭家明访谈
陈年旧账?
也有好戏上新。
下面有请导演谢飞的豆瓣 diss 大舞台。
不提那些烂片了。
就说张艺谋的《悬崖之上》。
豆瓣 7.6 也没能阻止他的失望——
" 对如此薄弱的剧作加工及把控失利,抵消了演员们及视听制作的努力 "。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文化人吐槽的确不一样。
这还是没合作过的。
那合作过的呢?
《邪不压正》。
导演姜文,1990 年两人合作了《本命年》,这也是至今谢老的代表作之一。
结果面对熟人,也是半点没客气——
" 自以为是的杂乱逻辑和不知节制的噱头 "。
把姜文逼急了,朋友圈直接回复道:
" 您要多读书,读好书,否则不但会忘记诚心待您的朋友,也会忘记怎么看电影 "。
结尾,更加上一句文化人 pk 文化人的 " 顺祝梦祺 "。
谢老马上回复道:" 谢谢提醒。"
然后接受采访顺嘴说溜了,表示自己对《一步之遥》也不是很满意。
不仅是国内导演。
国外," 教父 " 科波拉也是如此。
面对去年最火的两部大片:《沙丘》《007:无暇赴死》。
他表示——
" 拉出它们相似的段落做比较,会发现都有那种像所有车相互碰撞的桥段。
这些片子都有那种大场面,而且创作者要想证明预算都花到位了,就不得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