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真正针对作品本身的批评或吐槽,往往不会生出恶果,反而会成为哺育艺术的土壤。
但我们的反应呢?
回到开头的例子。
说自己不喜欢《重庆森林》的朴赞郁。
被人一堆人辱骂。
批评张艺谋和姜文的谢飞。
也会被人身攻击。
不得不说。
这样的想法不仅狭隘,还足够愚钝。
再伟大的作品也有批评。
老舍批评过《1984》。
你能说是谁的错?
批评不是封口也不是诛灭,它只是在赞美的声道之外,为观众提供一种更私人的思路,让人恢复几成面对经典的那种平常心的感受力。
甚至是,形成行业内部的比较、竞争与动力。
将神坛打破,不正是为了将其祛魅,方便更加畅通的交流、包容,实现圈内到圈外,银幕到现实,以及跨越时空的共振吗?
就像朴赞郁所说:
这一部部的电影,不是 " 巨匠 " 就是 " 了不起的明日之星 " 导演的,要不然部部都是 " 杰作 ",再不济也是 " 话题之作 ",它们 是 " 珍珠 "" 宝石 "" 充满魅力 "" 真正的发现 ",要么 " 在多个电影节上得 到盛赞 ",要么就是 " 掀起巨大争议 ",所以 " 不看会后悔 "。
但看了其中一部分的你,现在又有何感想呢?一半以上都是谎言,或是夸大其词吧?
这也没什么奇怪,再有名的导演也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拍出杰作,就算在某个电影节上获了奖,也不可能正好是我的菜。
《朴赞郁的蒙太奇》
今天,如果差评都该被杀死,那么赞美也将不得独活。
观影是私人的体验,喜恶更是个体的权利。
更何况,当你正为自己的所爱或偶像叫不屈时,却不曾想或许这正是圈内观点的一次神仙打架,甚至是 " 不打不相识 " 的甜蜜邂逅。
Sir 想说。
将喉舌还给电影,还给深爱电影的人吧。
比起矫正的正确,Sir 始终相信野草蔓生的自由。
自我表达怕的,最不是反对、抨击、龃龉 ……
而是羸弱。
是褪色,是消弭。
是你仔细倾听,也只能听见空空作响的客气与小心翼翼。
回声之外再无回声。
我们剩下的。
不能只有噤声,与永无止境的沉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