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被剧粉催更的《大宋少年志 2》终于更新了进度:官宣演员阵容。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为什么国产剧续作总是一鸽再鸽?
而这部剧的 " 虽迟但到 ",给人一种续作终于要支楞起来的感觉。就在不久前,也有多部剧集的续作先后上线:《少年派 2》《欢乐颂 3》《二十不惑 2》。
但这几部作品中,有的口碑持续翻车,有的质量与热度不成正比。这也并不新鲜,复盘过往项目可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续作不及预期,很多项目都停留在第二季。于是又牵扯出一个相关问题:为什么国内无法做出成功的系列剧?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系列概念对应季播欧美剧,其最大特点是边拍边播、排播稳定,一部剧持续输出 5-7 季也很常见,而对成功标准的界定,则同时包括内容品质和商业价值两个方面。
站在观众视角上,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与演员有关。在第一部之后,演员片酬上涨,戏约增加也让档期难凑;其次是剧本质量及进度,王倦一个编剧的身上就背了好几部剧的 " 欠债 "。
通过与从业者们的交流,娱乐资本论发现答案不止于此。国产剧系列化这件事,涉及到作者、演员、主创、制作公司及平台的各方博弈,同时又在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而不受控制。即便如此,面对其商业价值、品牌效应带来的吸引力,系列化就像一座必须要逾越的高山。而且这种趋势在今年越发明显,从制作公司到平台,有人已经给出成绩单,有人在赶着交卷,也有人在拓新路。
是时候聊聊国产剧系列化的问题了:所谓的 " 续集魔咒 " 是如何形成的?国产剧系列化究竟难在哪?从业者在探索中找到了哪些解题思路?
续作扎堆背后:口碑下滑、延续性不足
对于优质国产剧往系列化发展,观众往往是持欢迎态度的,但现实是,结果时常让人空欢喜一场。制片人大喜总结,做出一部让观众满意的续作并不容易,大致要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剧作整体水准
近期的几部续作中,最典型的是《欢乐颂 3》,继第二季的口碑危机之后,由于人设和情节不落地、演员演技等原因再次遭遇负面评价,豆瓣评分跌破系列最低——开分 4.6。仍以豆瓣评分为标准,此前的系列化作品,比如《无心法师》《心理罪》《河神》等,几乎都没能保住首部的口碑。
第二,原班人马回归
一直以来,大部分续作都无法聚齐原班人马,《二十不惑 2》的女主回归了三位,甚至像《欢乐颂 3》一样迎来阵容集体大换血。过往项目中,因为韩东君等演员是制作公司唐人的签约艺人,《无心法师》是为数不多主演统一的系列;《暗黑者》则是另一种例外,饰演男主的郭京飞同时担任监制。
而换角是观众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原班人马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演员间的演技差异,都会造成观看门槛。
对《法医秦明》《河神》的很多剧粉来说,在第一部中饰演男主的张若昀和李现,其位置始终是难以替代的;在《将夜》《我只喜欢你》的相关评论中,有不少观众表示,王鹤棣、虞书欣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模仿前一部作品中演员的表演。
第三,剧情发展符合观众预期,尤其是 CP 线
相比普通剧集,观众对系列化作品通常有着强预期,会预判情节和人物关系走向。但基于换角等原因,这点也很难实现。比如,《二十不惑 2》中的姜小果、梁爽和段家宝都有了新的感情线,从高达 8.1 的豆瓣评分来看,观众对其作为续作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但仍有很多观众因 CP 被拆而惋惜。
还有部分系列让观众陷入漫无边际的等待。《庆余年》《大宋少年志》都播出于 2019 年,但第二季都迟迟未开机,前者还处于剧本阶段,# 李小冉说庆余年 2 剧本还没出来 # 于昨日登上热搜,后者的最新进展则是网传将于 9 月开机。
但好在,这些都是已官宣的项目,用观众的话来说,欠债迟早要还上。更考验观众耐心的是那些呼声高但悬而未决的剧,比如《御赐小仵作》《侠探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