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纠纷、档期难凑,为何国产剧不易长久?
抛开做得好不好,能将续作推出已经相当于一种成功,而不论是沦为狗尾续貂,还是落入口碑、热度难两全的境地,这些结果都说明,国产剧系列化始终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大喜告诉小娱,自己一直在尝试系列化,尽管还没有做出成功案例,但积累并收集了不少经验教训。如果能吸收以下建议并顺利落实,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建议一:改编 IP、搞定版权,启用靠谱编剧
梳理相关项目可见,国产剧系列化大多依赖 IP,对应到创作流程,版权是第一道难关。改编长篇 IP 有天然优势,但版权归属不统一会给系列化开发造成障碍,那观众看到的就并非系列,而是七零八落的不同版本了,比如《法医秦明》。作者选择拆卖版权或按进度写一部卖一部,都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当原著体量有限或可用素材有限,一部剧就能把 IP 消耗完。很多时候,推出续作也意味着脱离作者进行输出,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后续内容需要原创,在基本创作外还要考虑只沿用概念还是续写故事,而这个过程不仅存在版权风险,还会拉长项目周期,消耗市场和观众的耐心。据了解,《摩天大楼》第二季的开发就一度卡在前期阶段,今年年初时正由第四拨编剧在打磨大纲。
建议二:抱到 " 大腿 ",再考虑原创
备受行业推崇的 IP 改编尚且如此,本就罕见的原创项目要想系列化则属于难上加难。
2020 年的《侠探简不知》是近年黑马剧之一,搜索其关键词,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期待后续的呼声,今年 4 月 10 日是其播出两周年,编剧看到观众觉得很难有第二季的猜测后表示 " 大概是有的 "。这个回答虽然让人有所期待,但也可以理解成前途未卜。
此外,项目进展也取决于主控方与编剧是否能建立长期合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前者会找其他编剧接手。相比之下,原创项目更换编剧的风险性比 IP 改编要高,站在编剧的视角上也更为微妙——很容易出力不讨好。
而这种情况在行业里并不少见,编剧阿杰正在接触的一个项目就是原创剧集的续作,还处于和片方沟通的阶段,难以抉择的一点是,延续之前的风格还是加入新的东西。
建议三:谨慎选择优势题材,创作易、过审难
回到内容层面,在讨论系列化有优势的题材时,不得不提的是刑侦、律政和医疗,在强设定下,可以将故事置于相对固定的空间里,且很适合做成单元结构。但它们同属审查的重点关注对象,项目过审的难度系数在不断上升,道现阶段,这类项目在立项前都要先交给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审核。
同时,本就不存在的 " 标准 " 也在发生变化。编剧汤祈岑告诉小娱,《暗黑者》系列的创作过程就经历了这种变化,这也是第三部与前两部相隔时间较久的原因之一," 以前能写的东西后来就不能写了。"
建议四:原班人马回归是底线,要么就提前规划
以人物成长为主线的故事同样有系列化空间,比如《少年派》《二十不惑》,这也引出另一方面的难点——码盘。
对观众来说,原班人马的回归是剧集系列化的意义之一,但这点向来是最难实现的,第一季走红会导致演员片酬上涨,此外还要协调多位演员的档期。编剧王深林提到,这两个因素不是全部,由于此前的成功案例太少,也存在演员对续作没信心、不想演的情况。
在根本上,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国产剧都是看到市场反馈后才决定系列化的。也包括《暗黑者》。汤祈岑回忆,在筹备第一季的 2013 年,国内做网剧还处于试水阶段,投入成本也有限,所以前期目标只是先把项目做出来。
这会埋下不同的隐患。比如,为了趁势推出下一部而压缩剧本创作时间,剧作质量也会随之下降。随着系列化形成趋势,也有片方在有意向时同步准备剧本,再依据市场反馈做最终决定,但能不能用得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再者,缺乏前期规划也会影响其它生产要素。不止是演员难以回归,也包括编剧、导演等主创。从过往的国产系列剧来看,大部分项目都没能保持统一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