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见面时互相交换日记,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时而让人兴奋,时而让人慌乱。
两人的日记本写了满满的一大摞,表达爱,也变成了一种习惯。
为了坐大巴车见苏炳添一面,林艳芳经常要凌晨四五点起床出发。
凌晨 5 点天都是黑的,路灯也没有,外面一片黑乎乎的。
但在艳芳心中,苏炳添是那颗最亮的星,有了他一切都亮了。
苏炳添进入国家队后,训练基地在国外,见面是不可能了,两人更是只能靠打电话保持沟通,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林艳芳怀孕最难熬的十个月,和苏炳添见面的时间总共不到一星期,其中有几天还是挺着肚子在赛场陪丈夫训练。
2017 年,他本打算拿到全运会金牌,就结束运动生涯,没想到,因为状态不佳,他错失了金牌,退役计划再次搁浅。
妻子明白他的不甘,立即取消蜜月," 逼 " 苏炳添重回训练场。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炳添幸运地到兰迪 · 亨延顿教练,并开始了新的 " 科学训练 "。
儿子出生时,苏炳添正在瑞士返京的飞机上,难怪媒体调侃说:" 全世界都知道他当爸爸了,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在访谈节目中,苏炳添提到妻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她不仅打理好我的生活,而且每次比赛之前都会鼓励我,她比我还了解自己的状态。"
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苏炳添在生活上极其自律。
妻子也和他一样,在生活节奏上共同进退。
表哥说:" 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吃吃喝喝,但是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
所以妻子的微博里总有学做饭的内容,等待丈夫归来团聚。
有时,林艳芳还会把美食照片发给远在异地的丈夫,让他隔空感受家的温馨。
爱不是山盟海誓,而是烟火人间的温暖。
每次赢得奖牌,苏炳添第一个感谢的总是妻子,如今,他们的每条微博都互相艾特分享自己的近况。
硬汉子也有柔情。
在外界看来坚不可摧的苏炳添,其实也有自己的软肋。
他曾用最快的速度在赛场拼搏,也曾暗暗发誓:用最慢的速度陪爱人走完一生。
有了爱人的支持,一起追梦,苏炳添不再孤单。
回望初心,他无怨无悔,在选定的跑道上不懈地奔跑。
生活中,意外和变化常在,只有拥抱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才能赢得了生活。
人生从来没有固定标签
除了短跑运动员之外,苏炳添的另外两个身份,不在赛道上,但都和赛道有关。
一个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另一个是北京体育大学 2019 级博士研究生。
喜欢读书、爱动脑子,是周围人对苏炳添的评价。
他的聪明劲儿发挥在 " 科研 " 当中恰到好处。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他充分发挥刻苦钻研精神,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2017 年起他和教练先参照 " 冠军模型 " 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然后再进行专业训练。
与此同时,苏炳添开始研究自己的提速技巧,希望帮助更多的后辈去突破自己的极限。
为此,他发表过数篇短跑方面的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是 " 苏炳添为什么跑这么快 "。
网友赞叹,别人的论文数据是拿程序跑出来的,苏教授的数据是自己拿腿跑出来的。
退役后的规划,苏炳添也已经做好了,就是转型成为 " 老师 "。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课:跟我一起跑。
课上,他发起 9.83s 挑战赛,比比大家 9.83s 能跑多少米,学生们兴奋得叫出了声。
去年底,他还参与了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运动监测方面的研究。
赛场之外,苏炳添总结经验,潜心研究,在多个领域都展现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用社交媒体晒出步行送儿子上幼儿园的照片,倡议大家践行绿色低碳。
他积极参与综艺节目,与谢霆锋一起拜师女 " 跑山人 " 老张,一边探秘山林,一边学习把刚刚攀登三十多米采来的山珍小火慢炖成美味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