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把这种实感,扎扎实实地带到了电影里。
当我(做完战斗模拟)再去修改那个剧本的时候,我突然一下子很实际地感受到在一个阵地上,当敌人有那么多机枪挡在这,还是居高临下的方位,而你拿着轻武器要把阵地打下来,这个事情有多难,你不能犯任何一点点错误,一点点错误马上就是面临死亡。我对这件事难度的实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倍,然后当时就很感动,突然自己在酒店里就开始眼泪止不住,一个人在那可能哭了一个钟头。可能如果没有在山上这样有那样一次经历,哪怕我看了再多的资料,也不会有这种实感。
影片所还原的,是普通人肉眼可感的残酷:
敌人,绝非 " 抗日神剧 " 里所描述的脑残低能。
别忘了,当时黄继光们面对的,仍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
敌人发现借着夜色掩护的我军,向前运动时,并未急着开火。
当大部分战士都进入射界时,机枪火力,骤然响起。
子弹,在一瞬的呼吸中,就无情收割了大半生命。
这是真正属于战争的恐怖、骇人。
而在志愿军胜仗的背后,是一次一次通过智慧和鲜血的总结。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靠着明确的分工,真正的集体融合。
狠狠揍了最热衷于吹捧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军。
在这里,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战场上的秩序井然。
通讯员、指挥员、战斗员,各司其职,明确有效。
当一个人出现在本不属于他的位置上时。
有些悲伤的话,也不用过多解释:
在《特级英雄黄继光》里,哪怕我们不是职业军迷。
看不懂复杂的 RPG-43 式苏制反坦克手雷,"53 式 " 重机枪,M1 加兰德步枪。
但却能从每一个细节里,感受到我军在战场上的风貌。
纪律极强,配合默契,能打硬仗。
哪怕剩下最后五个人,仍然分成两个梯队进行攻击。
" 等命令 ",原则性问题,不能动摇。
无论是炮火轰鸣,或是窒息的寂静,令行禁止,一步也不能动。
不是只有感性煽情,才能打动观众。
最强的说服力,永远藏在最直白的描绘当中。
在新中国的史册里,炮火背后,字字温情。
黄继光的母亲,在听闻儿子参军后,眼中含情带泪。
那是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爱。
但也是血脉相连,小家与国的理解和共鸣。
在重伤弥留之际,黄继光仿佛回到了家乡。
母亲与他重逢,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能问上一句:
儿啊,疼不疼?
属于中华民族的英雄,从来不是独行者。
因为他们背后,有无数个理解他们,爱他们的亲人。
影片的最后,提醒着我们:
孙占元,双腿被打断,还在一线坚持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滚向敌军;
牛保才,用自己的身体连接电话线,保证通讯。
在上甘岭战役中,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烈士,就有三十八位。
他们不是天降神勇,只因他们是志愿军的一员。
英雄的鲜血,每一滴都是为华夏而流。
而在今天,是时候正视他们,真真切切地了解他们。
记住英雄的名字吧。
唯有无数人的铭记,才能让英雄之名,永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