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战场,奇基见人就发啤酒,也见到了几个发小。
而大家的反应都无比相似——
你脑袋坏了吗?
你一个不用上战场的人跑来战场?
只是为了送啤酒?
不过,就是这么个脑子缺根筋的奇基,给好友们带去了家乡的味道。
让前线的战友感到欣慰。
奇基不断送着啤酒,也不断深入战场,见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他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这是一场荣誉之战。
直到,看见战地里好友的沮丧神情。
在迷失荒野遇到越南小女孩时。
他看到了小女孩眼中的恐惧。
在被误当 CIA,坐上审问俘虏的直升机时。
他看到真 CIA,毫不留情地把俘虏从飞机上扔了下去。
从战场死里逃生后。
他看到美国军方在新闻里一派胡言。
种种见闻,刷新了奇基对这场战争的认知。
他曾经对这场战争的支持,也逐渐动摇。
整体而言,本片所表达的主题并不算新鲜。
几十年来,好莱坞拍摄的越战题材数不胜数,而且大部分都是将反战作为内核。
这部片其实和《绿皮书》一样,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好故事」。
首先,主人公都是一个混得不太好的小人物。
《绿皮书》里,主人公利普的家庭经济紧张。
他必须到处打零工,赚钱养家。
本片中的奇基也一样。
没有工作,整天宅家啃老。
喝酒,闲逛,睡懒觉。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就是个典型的「废柴」。
其次,主人公起初都怀有某种偏见。
《绿皮书》里,利普一开始有着鲜明的种族歧视。
看到家里的杯子被黑人用过。
转身就把杯子扔进垃圾桶。
到了《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奇基一开始则与反战派形成对立。
看到自己的妹妹去参加反战示威,立马上去破坏。
接着,他们都糊里糊涂地卷入一趟在他人眼里十分离谱的旅程。
比如《绿皮书》里,在那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年代,利普一个白人要去做一个黑人的司机。
不仅要随时听候差遣,还要帮助他处理一路上的麻烦。
本片中更加夸张。
奇基一个根本不用上战场的人,竟然主动去前线。
而且还只是,送啤酒。
离谱吗?
相当离谱。
最终,他们一定是做成了这件离谱的事。
依靠于,他们身上某种不起眼的特质。
《绿皮书》里,利普虽然本职是个普通的酒吧保安。
但他具有非常强的解决麻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