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分手的决心》受到关注的韩国导演朴赞郁,曾经在 2011 年凭借一部短片《波澜万丈》,获得第 61 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这是第一部完全用手机拍摄的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行业震动。他在采访中提及,自己看到了电影制作的新可能性:" 每个人都会用手机,只要找准位置,不需要复杂的照明设备,你也可以出门拍电影。"
十多年后的今天,手机影像已不再是一个噱头:从短视频、Vlog 到短片、电影,人们已经迈入全民创作时代,拿起手机就可以记录当下、展开内容创作,甚至赢得业内的专业认可——
11 月 12 日,在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 " 华为影像 ·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 " 表彰仪式上,评委从近 5000 部手机电影作品中遴选了 56 部入围影片,并评选出 14 部作品颁以 8 类荣誉,不同题材、不同拍摄风格的手机电影,以独具特色的故事和镜头记录,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1 月 12 日," 华为影像 ·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 " 表彰仪式。
今晚的最佳镜头,果然是它
陪中国电影走过四十余年的金鸡奖,不仅承载着中国老电影人的情怀,也发掘了不少行业内的新生力量,更见证了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
在第三届 " 华为影像 ·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 " 的获奖作品中,所有作品均由手机拍摄,创作者也得以采用更有突破性的形式去讲述故事——
获得 " 最佳实验影片 " 荣誉的《我们相爱吧》,以家庭监控器式的手机视角,记录了一位居家隔离男人的奇幻生活;获得 " 最佳艺术探索 " 荣誉的《中秋》,则以圆形遮罩的呈现形式,以独具特色的视角记录下主人公的中秋经历。
在这些作品中,观众不难发现,手机拍摄设备让短片变得更轻盈、更灵巧。正如同样用手机拍过短片的导演贾樟柯所说:" 我们可以不刻意寻找宏大的社会视角,而是可以从捕捉自己的感受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细节中去找到构思的支点。"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 " 最佳镜头记录 " 荣誉的作品《希福》——
" 最佳镜头记录 " 荣誉的作品《希福》。
这部获奖短片罕见地关注了残疾人士这一边缘群体,以纪录片的形式拍下了主人公希福的故事:身为一位脑瘫患者,他平日里只能用脚来完成工作,每到换季时就会犯病抽筋,必须把胳膊绑在床上才能睡个好觉。
在短片中,导演用克制而不煽情的手法,如实呈现了希福和他朋友的日常:希福并没有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是通过街头卖艺、写书法作品来谋生," 我也不希望大家是因为想帮我,就(施舍)给我一点钱 "。
希福用脚写下书法作品。
在短片的开头,希福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 " 志存高远 " 四个大字,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围观人群的尊重和认可。而在短片的结尾,观众和他一起踏上了西藏之旅,用脚开车驶向目的地:
"虽然没有读过多少年书,但也希望能走出去看看。其实去目的地很简单,一张机票、哗地一声就飞过去了,但路上的一切,你都没法经历了,我就是想体验这种酸甜苦辣。"
镜头里的经历格外动人,镜头外的故事也十分精彩:
《希福》是一部全程使用华为手机拍摄的短片。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张杰,早在 2016 年就诞生过用手机拍摄电影的想法," 当时全国还没有人用手机干过这事儿 "。
在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下,观众慢慢走近了希福的日常——影片一开头,便是他用脚开车的过程,眼前的路况一览无余,这种合理运用手机设备、从第一视角拍摄的新做法,让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有人用手开车,有人用脚开车,路上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在短片中,不少具有 " 电影感 " 的瞬间,也得益于拍摄设备的助力:华为手机强大的夜景拍摄功能,让导演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顺利拍摄,捕捉到当下最温情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