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幕,便是希福在夜间摆摊时,面对两位认真端详书法的小孩,在昏黄的灯光下露出了笑容:"我街头卖艺的意义,不是说今天非要挣多少钱,只要有小孩过来看我,说‘我喜欢、我要这个(作品)’,这就能让我得到快乐了。"
夜幕下,两个小孩认真端详希福的书法作品。
" 在今天,每个人都能成名 5 分钟 "
美国艺术大师安迪 · 沃霍尔,曾经有过一个预言:" 在明天,每个人都有 5 分钟的成名机会。"
如今,这一天已经到来——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手机电影主题论坛,以 " 拥抱个人创作的黄金时代 " 为主题,探讨了手机拍摄这一新兴形式、手机电影的内容创作热潮,以及华为手机影像功能的新突破。
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手机电影主题论坛。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闫少非先生所说,大众对手机影像的认知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编剧、导演、摄影、剪辑 …… 这些东西,在我们传统电影制作当中,是一个完整的制作流程,但是在手机电影拍摄中,一个人分饰多角,就可以把它完成掉。"
手机不仅让拍摄变得更加简单便捷,也可以满足创作者随时记录的需求——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表示,手机影像专业度的提升,为影视专业学生的线下实践提供了更方便的承载 :
"(以前)想获得影像太困难了,你不进电影学院,我估计很难学会拍电影。现在手机在我们身边,只要拿出来就可以拍,你可以记录下身边所有的影像,所以它实现了普及化。"
所到之处,能拍出别有洞天。
华为终端 BG 副总裁李昌竹在论坛上也提及,手机为人们捕捉到了更多的生活瞬间:" 职场压力、青春惶惑、容貌焦虑 …… 大家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很多作品的线索,都来自于平时的记录和对生活的感悟,借助于手机工具以及专业的手法去呈现和丰富。"
而手机电影的创作和扩散,也可以让新兴的电影创作者,吸纳来自不同领域的观众建议:学生会将手机拍摄的作品发布到社交媒体上,通过评论与弹幕与观众交流,博采众长、互促发展。
鼓励更多年轻人捕捉精彩的生活瞬间。
便携灵活的手机,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释放表达欲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记录和表达,而这也意味着手机的影像能力需要不断提升。
在这一点上,华为手机无疑是手机影像的先驱:
早在 2019 年,一部由华为 P30 Pro 手机竖屏拍摄的短片《悟空》,就颠覆了观众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习惯。导演蔡成杰将手机扔进水中拍摄、放进桶内模拟滚落视角、靠近高温烈火取景,完成了传统大型拍摄机器无法做到的事;
而作为 " 华为影像 ·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 " 的首部电影,导演任永强用华为 Mate30 系列手机拍摄的短片《巴丹吉林》,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了四位好友在沙漠中的历程——
手机在沙漠中拍摄的短片《巴丹吉林》。
在沙漠中无法为重型拍摄设备铺设轨道,但摄影师可以利用手机的轻便属性跟拍主人公在沙坡奔跑的运动镜头;而星光璀璨的沙漠夜景,则是通过华为手机的 4K 延时摄影功能实现的,月光下的每一处景色都轮廓分明。
从横屏拍摄到竖屏拍摄,从剧情片到纪录片,这几年的手机内容创作和风格,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华为的影像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为电影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助力。
新手拍电影,是从它开始入坑的
不管是一名资深导演,还是创作小白,要拍摄一部手机电影,对手机的软硬件要求自然不在话下:不是所有的手机都适合拍电影,我们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