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不行?
如果签别的公司,也许很体面,激烈竞争下,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机会。
在小公司,他一年可以拍三十多部电影,都是男一号和男二号,这对专注度是很好的提升。怎样才能演得好?只有一点点练习。等到机会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抓住。
被很多人嘲笑的毛猴,他自己在心里加工成金刚,努力呈现。
只有你变得更好,才配得上你得到的一切。只有足够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是社会规则,也是朱一龙的人生信条。
他小的时候受到的就是这种教育。中学时,朱一龙想要一个新款跳舞毯,爸爸的要求很简单,要朱一龙赢过自己。
可他只是初中生,爸爸以前是运动员,朱一龙什么都玩不过爸爸。
他仔细想了下,爸爸不会台球,他专门了练习了台球,赢了爸爸。最终他没有得到跳舞毯,赢了一双篮球鞋。
在朱一龙看来,这就是规则。
世界优胜劣汰,要想往上走,只有一条路,就是慢慢把自己变得优秀。
有足够的规划和毅力,朱一龙更愿意跑马拉松,而不是走捷径。
所以 2019 年等到了《镇魂》之后他说,十年一点也不长。因为这十年,他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他没有坐冷板凳,而是在攀登高峰的阶梯上,一点点往上走。
朱一龙的野心:
希望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名字
有足够的耐心,是因为朱一龙有够大的野心。自从爱上演戏,他就决心,要在中国电视电影史上留下名字。
他的目的不是爆红,更不是成为流量明星。
红了之后他才开始焦虑,我的作品和实力是不是配得上目前的名气?他甚至认为自己红的太早,因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他依然很清醒,一个好的演员,只能躲在角色背后,而不是天天在综艺节目和网络平台上出现,让观众看透。
朱一龙很少上综艺,这样才能更顺利地成为各个角色,而不是演什么都像朱一龙。
这一点,邓超们应该深有体会。综艺人设深入人心以后,再看那些角色,尤其是演技一般的情况下,真的很容易出戏。
他不允许自己一直接重复的角色,那可能是消耗,更可怕的是原地踏步。他清醒地知道,红的时间有多长,主要看作品能不能支撑。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去打磨更多好作品。
《知否》小公爷、《重启》吴邪、《叛逆者》林楠笙、《人生大事》莫三妹,朱一龙尽可能在挑选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每一个机会他都会好好抓住。
演《人生大事》时,朱一龙只有根据小演员的状态来做出临场反馈,每一场表演都有不确定性。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跟小演员杨恩又的关系,这可能关系到最后的剧情呈现。
不拍戏的时候,朱一龙就在跟杨恩又玩,私下进行铺垫,拿捏好关系的尺度。关系太亲近或太疏远,都会影响最后的表演。
每隔两三天,朱一龙都会和韩延促膝长谈,谈论对角色的理解,如何把握跟杨恩又之间的尺度。
做一个真正的演员,而不是明星,眼光放长远,而不是在乎当下得失。
能不能拿影帝,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是,往拿影帝的方向再靠近一点点。
在规则之下,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是朱一龙的人生之道。
文字:S | 图片出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