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杀害父母的过程。
据警方通报,异常残忍:
凶案现场有着砧板、刀、锯子等工具。
做什么用的?
再检查,在一间房里发现三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都有一些黑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的是父母的残肢。
用盐腌好,防止尸臭出现。
头颅,则被藏在了两个雪柜里。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警方还在雪柜上方发现微波炉,以及凶手购买的600 多个外卖盒子。
做什么用?
Sir 不剧透,但此刻你大可动用所有想象力。
是的,我猜你反胃的同时,也想到了当年邵氏拍的那些 " 奇案 " 系列电影。
当时血腥暴力是第一卖点。
而这,也是《正义回廊》被列为三级片的原因。
具体画面大家可以等到 …… 也不知哪一天才能亲眼检验。
可以确定的是。
光是拍这样的画面,就让演员们陷入了 " 精神崩溃 "。
饰演凶手的两位演员并非是常出现在电影里的 " 熟脸 "。
为了重现 " 奇案 ",导演何爵天找来了香港两位专业的话剧演员,杨伟伦、麦沛东,担任电影的两位主角。
在某些角度上来看,他们长得还与真实事件里的凶犯有着相似之处。
在选角上堪称完美。
但对演员来说,拍摄过程就没那么 " 完美 " 了。
这样的电影,对他们就是一场炼狱。
首先得迈过精神上的这道坎。
要了解这个人物,甚至成为这个 " 角色 "。
在接受采访时,杨伟伦说道:我不是找寻他杀人的行为,而是我是要尝试了解他。
了解一个杀人犯,还是一个杀了自己父母的杀人犯。
很容易就将演员自己逼入绝境。
《正义回廊》里,杨伟伦有一场戏是要从多个机位、多个版本拍摄杀害父母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力上的磨难。
也是一个精神上的痛苦。
越来越积压的情绪,让他在这一幕中,发自内心深处的大叫了一声。
不喊不行。
真的太难顶了。
更可怕的是。
在麦沛东拍摄的那场分尸戏里,道具组居然还来玩 " 真的 "。
以猪、羊的内脏,制作道具残肢,精准地通过人体内脏尺寸以及脂肪比,调出最接近腐坏程度的尸体颜色和状态。
而且经费有限,道具 " 尸体 " 只有一个。
必须一镜就过。
就需要在拍摄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在这血腥十足的场景中。
结果就是。
这两位演员在拍完上面的两场戏后,都出现了 " 进食障碍 " ——
麦沛东被现场大量的血腥味和腐臭味,熏得两个礼拜之后才能吃肉。
而杨伟伦在拍完杀人那场戏之后,其他演员喊他吃饭,他说:" 我吃不了东西,我刚刚才杀了人。"
入戏太深,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刺激吗?
然而,所谓 " 奇案 ",只不过是《正义回廊》的 A 面。
是吸引观众入场的原因。
但电影的口碑如此之好,以至于一部三级片能达到如此程度的票房,则是因为它把重心放在了 B 面上。
是关于 " 正义 " 的思考。
02
正义
《正义回廊》里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台词:
" 冤狱比放过有罪的人更不公义。"
这几乎代表了本片的价值取向。
什么意思?
如果你看过前些年的《十二公民》,以及其原版《十二怒汉》,你当可以明白说的是什么。
香港地区的法庭是有陪审团制度的,并且,陪审团的投票也会主导判决的结果。
《正义回廊》里的很大一部分侧重点,放在了九位陪审团成员。
根据表面证据,你或许会觉得这个案子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地方。
所谓正义,无非是怎么将坏人甚至于法。
但现实中的结果可能今天我们许多人无法理解:
主犯杀人罪名成立,陪审团投票为 8:1;从犯杀人罪名不成立,投票结果为 9:0。
主张主犯没有犯罪的那一位是什么理由?
为何所有人都认为从犯罪名不成立?
这才是正义的那条回廊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用主演杨伟伦的话就是:
全片要讨论的是无辜的人是否真正无辜,有罪的人又是否活该呢?
是的。
电影表现 " 邪恶 " 只是一部分。
如何去达成正义,导演何爵天将镜头对准了法庭。
电影里有一个很巧妙的设定,将法庭的审判代入了嫌疑人或是证人口供所搭建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