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当雄的《十大奇案》开始,到后来改编自八仙饭店灭门案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改编自雨夜屠夫案的《羔羊医生》,香港奇案片源远流长,成为港片一个独特的片种。
直到新世纪,还有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翁子光的《踏雪寻梅》等佳作迭出。
电影的本质上拍的是法庭片——
它与奇案片总是相辅相成,你熟悉的《壹号皇庭》,从 1992 年到 1997 年连续拍了五部。
甚至前些年,还有《法网群英》《盲侠大律师》等剧产出。
而《正义回廊》,则是这两类片种的继承。
只是继承?
年轻人分明在示范着奇案片、法庭片的另一种拍法。
就像《踏血寻梅》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一位从内地随妈妈来到香港的少女,坠于香港的物欲横流之中,在石屎森林里,孤独、落寞、痛苦,最后被人残忍杀害。
但。
导演翁子光并非一味的放大凶案的血腥程度。
而是一路追寻着少女小梅的内心世界。
她为何如此一味求死。
凶手对她施以暴行时,又是何种心态。
当你看到小梅与凶手丁子聪之间类似心心相惜地互相慰藉时;
当你看到丁子聪似乎以一种神圣、怜悯地模样,与小梅的身体纠缠在一起时。
又很难去论定,它应该归于何种情绪、欲望,才会产生的杀人事件。
从最极端的事件中,找到窥探人性的缝隙。
这需要对 " 奇案 " 有着更大的耐心,对 " 奇人 " 有更多的包容心。
回到《正义回廊》。
何导演认为,重提 " 奇案 " 并非要寻找最终的答案。
最核心的,在于这部影片讨论 " 我们与罪的距离 ":
他们是否有同理心,他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为何有凶案发生,是什么催生出的邪恶?
诚然,单靠这么几部片便断言港片复兴还言之尚早。
甚至近两年 Sir 已经很少听到 " 港片已死 " 的论调了。
原因不必多说。
隔岸望去,那个曾经的东方好莱坞似乎又挂起了让我们羡慕的灯牌。
恐怖片、犯罪片、喜剧片、文艺片 ……
陈咏燊、何爵天、黄进、陈健朗 ……
一大批年轻一代的导演带着新一批的香港电影出现。
一方面继承着港片擅长的娱乐属性。
一方面又把思考注入其中,迫视人性。
未来他们或许依然会有坎坷。
会有迷惑。
但至少,就像杜琪峰在《铿锵说》里说的那样:
只要有一息尚存
我们就应该充满希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