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对着屏幕改到午夜,背后是享受着啤酒和夜生活的食客们。老板看了看,主动走过来请这位喜剧创作者喝了瓶啤酒。
来到 " 青岛 ",围绕 " 脱 5" 的自我内卷只增不减。呼兰依然是改得最勤、死磕最久的那个人,可以一直改到录制当天。
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天赋型选手。有没有天赋?有,但和绝对天赋者比起来不算什么。他见过才华横溢的人," 我明显不是那样的 ",走到最后纯靠 " 跟自己死磕 "。
" 死磕 " 能够战胜天赋,这个念想是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留给少年呼兰的。
比起耀眼的新秀和华丽的天才明星,这支来自美国西部的 NBA 球队让许多名不见经传的球员打出一片天地,尤以吉诺比利、邓肯、帕克三人的 "GDP 组合 " 最为突出。在邓肯职业生涯的 19 年里,这位 " 大基本功先生 " 稳扎稳打,为马刺捧回了五座总冠军奖杯。
" 才华横溢的人是好看,但总觉得这事跟你没什么关系,只能纯欣赏了。那个时候(马刺)好多(球员)都是别人不要的,拼拼凑凑也能凑成一盘菜,在球场上发光发热,我觉得这个是给普通人留了个念想,你觉得自己也能够得着、摸得着。"
在美国的时候,呼兰第一次去看球队打比赛激动得一塌糊涂,作为中学就追随马刺的死忠球迷,当双脚踩在场馆的地板上,只觉得脑袋充血,站都站不稳,他终于理解了那些走到《蒙娜丽莎》面前突然晕倒的人。
呼兰穿着马刺球衣在《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上班 "
那些年马刺带着球迷的念想驰骋赛季,某种程度上,呼兰也是带着很多观众的念想一次次站上《脱口秀大会》的舞台。
比了四季,其实很多人都想看到一个结果,那就是努力如呼兰,能否捧回属于自己的奖杯。
呼兰心里很清楚这份期待,但期待归期待," 能不能拿冠军还是得比比看。"
冠军是悬在比赛终点的一个嘉奖,具体到每一轮创作,推动他前行的是表达的欲望,想要多留几轮只因为有话想说。" 如果每年就为了争这么一个东西,好像也有点不对劲。"
而今年无疑是表达最充分的一季。结合前几季总冠军多有缺席下一季比赛的举动,很难不好奇呼兰会作何选择。
客观来讲,在总决赛第二天讨论明年的事很像开空头支票,不确定性太多,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至少在此刻,这位总冠军心里有自己的倾向。
" 昨天我们总导演这么形容我,呼兰是赢了钱不能下牌桌的,输了反而可以走。这个确实符合我的性格。"
脱口秀大集
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比赛如果不是演员们聚在一起相互扶持,呼兰恐怕早就撑不住了," 人真的会疯 "。
《脱口秀大会 5》录制期间,演员们把青岛的酒店住出了一种大学宿舍的感觉,每天在楼层里窜来窜去,时不时就串门拜访,一起吃喝,一起闲聊,一起创作,一起去开放麦。
以呼兰、徐志胜、Kid 为首还成立了一个 "study group"。志胜住在呼兰对面,Kid 是跟着呼兰写《吐槽大会》的 " 小兄弟 "。
原先他们没给自己取名,有一次读稿会上几个演员的稿子都不行,轮到志胜的时候,导演组忍不住先调侃起来:" 听说你们还有一个 study group,前面几个人刚才都不行,你们天天在一起学啥了?甚至都不如之前了。" 志胜听完,原封不动地把这段点评带回了学习小组。
其实小组里还有很多人,比如小北、孟川、鸟鸟。比到最后,几乎谁都想来小组写一会儿。呼兰的房间变成了所有演员的公共空间。
他指着靠近阳台的小沙发," 过去 10 天,毛豆天天在这里擦汗,他怕热,有时候实在不行就直接去阳台走一走。虽然毛豆比我小,但我们想出点什么就喊:‘豆哥~’他马上在阳台上:‘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