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那张汤姆汉克斯站在人群中的海报,出自第一幕结尾。
镜头拉开,周遭路人来来往往,行色匆匆,唯有维克多一人伫立不动。
而导演想要讲的,观众感兴趣的,恰恰是这个一动不动的人。
算是导演直接用视听语言写出了影片的主题:
有时候,等待也能让人兴奋,有时候,等待也具有意义。
被迫等待的维克多就像一面镜子。
迫使在机场所有人,包括银幕外的观众,都停下来观察他。
最终也被他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坚守善良的执着所感染,所触动。
然而,同样是等待,现实的境况,却和电影天差地别。
一个真挚感人,一个徒剩凄凉。
真实事件
1988 年 8 月 26 日,纳瑟里因为企图非法入境英国而被当局逮捕。
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的难民证以及护照被偷了。
英国不管这些,将其遣返到了他原来所在的地方,法国戴高乐机场。
然而,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同样被禁止入境法国,也无法被遣返至别处。
总而言之,他什么时候搞好文件工作,什么时候就能入境。
不知道有没有经过考虑,纳瑟里决定先在机场里安顿下来。
而既然连他本人都不想解决,之前踢皮球的各位自然也不愿意多管闲事。
就这样,几天变成几周,几周变成几个月,几个月变成几年。
纳瑟里渐渐把机场航站楼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会在机场变得拥挤之前,早早起床,去卫生间洗漱。
因为和麦当劳的员工交上了朋友,也让他免去了饿死的风险。
后来,随着居住的时间变长,渐渐有些人慕名而来,或是写信给他,以示鼓励。
当然,同时也会给他带来一些衣服、日常用品,或是钱。
他甚至还专门为此在机场的邮局开了个账户。
因为对于他来说,基本上用不到钱。
随着询问和采访纳瑟里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过往也渐渐浮出水面。
他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
父亲是一家石油公司的医生,工资不菲,养起家里 6 个孩子绰绰有余。
但在 1972 年父亲逝世后,一切突然发生了改变。
在纳瑟里自己的叙述里——
家人在这时告知他,他是个私生子。
他的生母是来过伊朗的苏格兰护士,与其生父有过一段风流韵事。
这件事此前一直是机密,因为通奸那时在伊朗是死罪。
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是,纳瑟里无法继承父亲的遗产。
而在心理上,纳瑟里在家庭里的身份认同感也开始产生动摇。
于是,他决定离开伊朗。
他首先是在英格兰的布拉德福德住了几年。
顺便攻读了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也参与过政治示威。
随着家里的资助在两年后停止,他不得不回到伊朗。
随后又因为参与政治示威遭受秘密警察逮捕、监禁、拷问,最后被驱逐出境。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给了他一个难民身份,并且给予了他旅行用的证件。
这让他能够在签署了《日内瓦公约》的国家之间自由通行。
在将目光投向苏格兰之间,他在欧洲各地过着多年游牧般的生活。
最后,他决定经由法国去英格兰,寻找自己的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