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病重到没法说也没法听的母亲,只能通过小朋友玩的那种磁写板来与他交流,写下了——"动手术就是要我死"这样的话,马浚伟看得眼眶一热忍不住哭了,而妈妈看到他哭心下不舍,答应去做手术。
命运弄人啊!手术成功了,可半夜听到好消息后回家短暂休息一阵的马浚伟,凌晨五点从梦中惊醒,得到的却是母亲因为急性肺炎走了的消息。
没有任何人会因此而责怪他,但马浚伟自己却无法放过自己。作为长男,做手术决定的是他,按风俗为妈妈亲手按下火化按钮的也是他……
太让人心疼了,完全可以想象到,午夜梦回那样的画面浮现眼前将带来多么汹涌的自责与痛苦。
四哥这才知道原来文学作品中描述心里空了一块那是真的,是一点不夸张的。他甚至感觉自己失去了所有情绪,只有酗酒喝醉才是唯一让自己得以哭出声来宣泄的办法。
在他自己意识到以前,随着母亲的离世,抑郁症和惊恐症就这么一天天悄无声息包裹住了他的生活……
——我是处处彩虹的分割线——
从6岁到28岁,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其中大部分日子应当都带着放肆的,任性的,无忧无虑的色彩。
可对马浚伟而言,这些都是妈妈病中的日子。他受够了,从小到大时常眼见着最爱的妈妈"凌晨三点钟,抽筋送去急症室,抢救一轮又冇事",反复承受那般无奈、恐惧、心痛的心情。
因此他要求自己做一个拒绝极喜极悲的人,极力维持情绪上的平衡,他说"我不喜欢惊喜,我怕承受不起,我生日也不要朋友失惊无神给我surprise。"
以旁人角度听起来这样活着实在辛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容许自己放纵的压抑与自律,他生病而不自知。
2000年,四哥与佘诗曼、张智霖合作的《澳门街》(《十月初五的月光》)收视大爆,他"收视福将"的势头初现。
却鲜有人知,00年到01年之间,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在家不敢接电话,把铃声都关掉,久久不出门只知道喝酒,喝醉了就睡,酒量越喝越大后有时一整夜也醉不了,那就睁着眼苦盼天明……
直到有天四哥站在窗前,想跳下去一了百了时,脑海里突然闪过家里人的模样,才让他惊醒,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已经出现问题,开始看医生寻求治疗。
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孤独的过程。
抗抑郁的药物会带来呕吐的副作用,马浚伟吃了吐了半年便决定不再服药。
不断煎熬着他的抑郁症和惊恐症并没就此偃旗息鼓,但在强韧的意志力与"恩师"曾励珍的支持下,他仍然拍出不少好戏。
比如前一阵被群众翻出来考古又火了一轮的《洛神》↓
马浚伟演的"曹植"深情俊逸,温柔中带着忧郁,和蔡少芬演的"甄宓"好好配又好好虐……长大后都不忍再重温。
还有他搭佘诗曼的《帝女花》,想必也是很多小伙伴流过泪的童年回忆吧?
八八印象最深的是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共赴黄泉这一幕,有人说,那会儿真是为他俩的感情操碎了心。
不过更喜欢看的是《金牌冰人》,媒人们的事业竞争原来也可以拍得这么精彩好玩,TVB在职业剧方面还有盲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