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商业价值的决定过程
中生代得奖运好,是时代红利和自身专业实力的双向成就。
反观如今的年轻世代,流量迭代迅速,年年都有新顶流通过各类型网剧爆红,相比国民偶像,他们更像圈层产物。
拿奖,这个前辈们无比看重的事情,在年轻世代的职业规划中,并不是超级重要项。
粗暴点讲,在 20 多岁的年纪,身影隐匿于各大重量级奖项,是因为新生代技不如人,业务能力还不够。
在此之下,隐藏着另一个逻辑:对于新生代而言,能不能拿到重要奖项,已经不再能决定他们的掘金路。
中生大花初出茅庐那个时代,明星的商业价值依托着作品。章子怡要拿了影后才能得到阿玛尼的青睐,李冰冰跟迪奥、周迅跟香奈儿,结缘均与自身的影视作品分不开。
演员价值的一体两面,一是靠作品和业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再是品牌通过业务实绩和作品国民度找到演员。
在商业价值的链路中,作品是起点,有了好作品,有了足够的业务能力,才有后续的发展。所以,得奖对于一个演员的未来而言,是里程碑。
奖项意味着未来拿到更多的影视资源,商业资源。没有什么比专业奖项的认证,更能说明一个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形象。
这是传统媒介单向输出时代决定的价值建设。
到了互联网时代,明星的商业价值甚至作品价值,都有了更多维度的评判。
逐利的品牌看中的自然是明星自带的流量,选代言人的思路,从看作品实绩变成看流量实绩。
蓝血奢牌不再高不可攀,明星商业价值也不再依赖奖项加成。一个更独立的商业价值评判体系在产生。奖项于新生代,成了锦上添花的事物。
清朗之前,决定一个明星商业价值和资源好坏的,不是业务能力,而是粘性粉丝基数。决定一个明星发展上限的,是造话题的能力和所谓的「脸在江山在」。
与此同时,一些明星的名不副实的得奖让奖项疑似「注水」。
在这种情况下,华语奖项的含金量在下降,流量明星的发展链路和评奖体系的价值造就似乎成了交集越来越浅的两条线。
不依赖奖项发展的明星,在得奖的场域,自然可有可无。
03
流量质量不可兼得?
但事实证明,到了一定年龄,「脸在江山在」就成了伪命题。
且不论杨幂的同学们相继以实力派的身份来势汹汹,让 85 流量花危机四伏。
哪怕是深受观众喜爱多年的陈坤,在吃尽偶像派红利后,人到中年,依旧面临着戏路难以拓宽、作品收视低迷、好感度逐渐被消耗的困境。
偶像形象是打开大众知名度的王牌一张,但到了一定年龄,这张牌便不再能充当底牌。
但现实是,流量的质量突围之路似乎并不好走。
巩俐、宁静、章子怡、余男,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已拿下影后桂冠。反观现今娱乐圈,95 后的小花小生,还扎堆在偶像剧中打转。
他们未尝没有危机感,也不是没有事业心。早在《95 后进入转型加速道》中,我就提过这代明星转型的意识越来越提前。
但也能发现一个无奈的事实,新生代的转型,大多近似无效。
如果说吴磊的《启航:当风起时》和宋祖儿的《乔家的儿女》还让观众看到过新生代的进步,那赵露思的《胡同》,则让观众深刻意识到适配于甜剧偶像剧的明星,在正剧中的违和。
看新生代的发展路,是从籍籍无名到小有名气,然后资源开始变好,但这个好,不是离影视艺术更近一步,而是离大投资大 IP 大制作更进一步。
相比从前演员是影视体系中的一个工种,如今的流量更像吸引眼球的商品。
他们的价值被明码标在各家平台的评级体系中,标在套路化的类型剧中,而演员自身的成长,在雷同的故事和相似的人设中,难寻到。
以致于,某个赛道舒适圈明星越来越多。明星们不断适应着身处的工业体系,在与数字和流量打交道中,变得越来越 AI 化。
人们给予厚望的 00 后小花,到了成年后,循着前辈大花的成长轨迹去成长去体验,最终呈现到观众面前的,却是令人失望的作品和看似失控的行为。
文淇短暂惊艳后的鲜少露面,张子枫《天才基本法》被质疑演技又因恋情路人缘下滑,还有更小的王圣迪、荣梓杉等童星频繁出现在各大热播影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