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些孩子并非因为某些屁大点事破防,他们真正难过的是,经常被挑剔、打压,很难听见一句好话。
倒不能说多不幸福,但原生家庭对性格上的影响确实让一部分人用一生去治愈。
王鸥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最希望的不是拥有多大成就、挣多少钱,而是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
拼命的参加模特大赛,拿奖、获得鲜花与掌声都仅仅是让妈妈以自己为荣。
可她付出那么多努力和汗水都未得到正向回应。
有时候,她会忍不住问妈妈:难道我真的不能让你骄傲么?
还有马思纯,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懂事,要看别人怎么样,不能自我。
长期下来,马思纯容易怕别人生气、怕别人难过、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一个词概括:讨好型人格!
对于类似的家庭教育,宁静曾多次表达过不赞同。
直言某些家长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家孩子调皮,二话不说立马弹跳起来把孩子骂一顿的行为应该探讨。
难道真是孩子的错么?
就算是也应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再下判断吧 ~
而且,许多家长不仅热衷打压式教育,还特喜欢插手孩子的各种事情,交友、恋爱 …… 啥都掺和。
把孩子搞烦了,立马举起免死金牌" 我是为你好 "。
无论对方身心受到什么伤害只要说出这句话,你如果不原谅就是没良心,白眼狼。
讲真,每次在网上看到这种教育观就忒想把胡适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甩他们脸上。
在付出要求回报 + 道德绑架式教育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最容易造成什么性格,应该不用说太多吧,拧巴、敏感、自耗、动不动就愧疚 ……
相反,如果遇到开明的家长,大多数孩子都会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积极向上 ……
原因很简单,一个背着压力行走,一个没有心理负担。
有压力最直接的反馈是,前怕狼后怕虎。
当没有心理负担时,做事不会瞻前顾后。
简单举个例子☟
鲁豫:你女儿找男朋友,作为爸爸最明智的方法是什么?
梁家辉:从来不管!
鲁豫:如果这个男孩你不喜欢,你会说么?
梁家辉:又不是我嫁给他。
鲁豫:真要有一点做的不好,你也不会说?
梁家辉:很难讲,我老婆嫁给我的时候,我也一文不值。
鲁豫:我讲的是这个人,不是讲这个人现在或者未来发展怎么样。
梁家辉:我当年的为人也不怎么样。
上面是一段梁家辉对女儿恋爱的态度,咱们由此想象,试着窥探一下他孩子生活的家庭氛围。
不晓得其他人,反正局长觉得是健康积极的一种环境,孩子有自由、父母能沟通。
对于家长的过分介入,很多父母自认为孩子离不开他们,其实不然,实际是他们离不开孩子。
伊能静曾说过一句很妙的话:得体的退出是妈妈给孩子最大的爱。
这段感悟来自哈利的成年派对。
18 岁生日那天,哈利问妈妈:你要带妹妹来吗?
伊能静:嗯!
说完的瞬间,她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该退出了 ~
该从儿子人生中照顾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他完全经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