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消失的孩子》主线索有比较重的家庭教育味儿,稀释了悬疑色彩,这也是部分观众觉得节奏慢、不过瘾的原因。
原本平淡如水毫无波澜的日子,在这天因为杨莫的消失,发生了巨大反转。
接到报警的警察张叶(李斯丹妮 饰)来了。一番排查后线索指向302,就是经常帮杨莫补习功课的许恩怀家。
一来,整栋楼只有这家没有搜查;二来,杨莫和恩怀关系很好,也许是杨莫调皮躲在了这里。
不好意思,打住。知道悬疑是因此发生的,就可以了。
镜头一转,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人出现了——
一出场,他的行为处处透露着诡异:鬼鬼祟祟,大白天锁门,还把电视声音开到最大。
用锤子砸穿浴室墙面,接着穿上不合身的衣服,像小偷一样摇晃着跑到大街上去拿什么东西,结果发现被捡垃圾的大叔捡走了。
而后拿着碎片直奔商场,几番对比找到一样的纹路后,才放下心来。
为什么对这片瓷砖这么上心激动?这砖,有什么不一样?
他,是青岚园杨远家隔壁单元租户,也是开头鬼鬼祟祟在大街上跑的男人,他叫袁午(魏晨 饰)。
在房东口中,他“不太会与人沟通”;租住在这里,事情全部由袁父出面打理。
一周的菜谱雷打不动,吃什么菜单袁父的菜单写得清清楚楚。
甚至生活费,也靠袁父的退休金支撑。
没错,袁午是个“妈宝男”。上大学,衣服妈妈洗;相亲该说什么话也要妈妈教他,相亲前妈妈还要先陪他演练一遍。
用一遍遍出现的台词说,没了父母,袁午可怎么活。
他内心自卑怯懦,敏感,是一个完全没有能力打理自己的成年人,社会巨婴。
不难看出,袁午也是“教育失败”的产物,不是鸡出来的,是宠溺出来的。
因而跟杨远家倒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像杨远居住的单元门绿叶长青,是稳定、中产生活的暖色调。
他的生活,是冷峻的没有亮色的冷调。
他就是那个,在漩涡吞噬边缘,拼死挣扎的人。
还记得袁午开始出场的时候,在干什么?鬼鬼祟祟,砸浴室的墙,偷偷摸摸去拿瓷砖。
再说得具体一点,把猝死的袁父藏在意外发现空心的浴室里。
这是一个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逆子?
想想剧名,他也是“消失的孩子”吗,一个丧失人伦常理的怪物?
这个靠父母喂养的巨婴,为何最终“啃噬”了母体?
一切的反常或必然,总能从生活问出蛛丝马迹。
时间线往回推,你肯定没见过这样的袁午,西装革履,一副上班族的打扮。
这是父亲眼中的袁午,有稳定的工作,再过几年就能攒首付买房,接回因为赌博离开的妻儿,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但下一秒,他转身进了麻将桌。
明明之前的饭桌上,他对父亲承诺:不赌了。
因为赌博,袁午人生的好牌被打得稀烂。
殷实的家底被他败光,妻离子散,母亲去世,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全部消失。
只剩下操劳的父亲,希望带他来这里租房,重新开始。
摇摆的袁午,试着迈出那新的一步——
他去工作,但是做不好,被领导骂被同事背后议论。不知什么时候,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连基本的社会交际和人情也不能面对。
是被称赞的赢家。
连一贯麻木的表情,迟钝的反应,也被别人看作是高手的深藏不露。
一开始能忍住,只在上班时间去玩麻将,是因为父亲还在。父亲对他还有希望,他的生活还能维持,尚有微光。
但袁午的独白里,早已预言了自己的选择:
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
父亲的希望背后,是袁午的谎言堆砌,而且快要露出马脚。
但父亲突然死了,袁午生活的靠山倒了。
他当然爱父亲。仅有的一双棉拖留给父亲穿。父亲没了气息,第一反应是翻箱倒柜找药救人。
然后,拨打120。按键迟疑的双手,实则是内心的纠结。
脑海里旁人的指责,过往的惯性,自我怀疑,根本无法承受的父亲的期待……
一步步坠着他。纠结痛苦中,这通120终究没打出去,他转身去了常去的棋牌室。
可命运不合时宜的暗示点拨让他彻底丧失了最后一点仁慈和良心。
那一把,他没有好牌,但凭运气,他赢了。老板娘的话,给这个不知往何处的年轻人下了最后的决心:
本来底牌就只有你自己能看见 这张底牌是什么不重要
想要赢,就要把它藏好 别让别人看见
更准确的,是父亲的退休金。
意外脱落的浴室瓷砖、房东留下的大鱼缸……纠结撕裂中的袁午,看似在一切巧合的外力下。